【编者按】近年来,我校筑牢教学中心职位,聚焦内涵,深化革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峥嵘初显。学校相继启动了“应用型課程建设计划”“课堂教学革新计划”等,立项建设了一批应用型課程,翻转课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在教学中得以推广,探究式、讨论式、加入式等新的教学方式获得普遍认同。不少教師已经投身到教学革新的实践中,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更多的活力。为此,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特开设《许院听课录》专题,通过深入走访深受學生喜爱、充满创新力的课堂,从微观层面挖掘课堂教学革新历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以供借鉴。《许院听课录》也是本学期学校通识类写作课《校园题材新闻写作》的“实题”项目,所有篇目由教師指导、學生独立采写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教学结果的一种展示。
戲曲課:可以不“高冷”

近年来我校开设的通识类选修课中,有不少學生们眼中“口碑”与“颜值” 兼具的課程,程曉菡的《中國戲曲藝術》就是其中一門。
本学期《中国戏曲艺术》的第一次课,程曉菡老师为“开场白”做了特别设计:部署學生上台演出“老旦”“青衣”“老生”等唱腔,其中陈依墨同学饰演的《凤还巢》程雪娥一角赢得了在场學生的掌声与喝彩。“希望我的課能讓同學們感受到戲曲並不“高冷”,它從生活中來,離我們很近。”程曉菡說。
從“聽戲”到“講戲”
程曉菡來校任教之前學的專業是古代文學,但她對戲曲有著別樣的熱愛。“可能是受家庭气氛的影响,我从小就对戏曲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硕士读古代文学,戏曲文学恰是元明清阶段的重要组成部门,这为我越发系统地学习戏曲提供了时机。”来校任教后,程曉菡发现身边的學生里也有不少“发烧友”,但却普遍缺乏专业的指导。由此,她琢磨着开设一门通识类选修课给热爱戏曲的學生好好讲讲戏曲理论和戏曲文学。
就这样,她的《中国戏曲艺术》课在本学年进入了同学们的视野。“选课人数上限是120人,选课者115人”,程曉菡介绍。与选课學生做了开端接触后她发现,有些同学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选了课,但频频课后情况有了变化,同学们兴趣明显提高了,了解了更多的戏曲知识,能赏析唱段,个体學生还会唱一些基本唱段,现在每次课都有不少来蹭课的學生。
程曉菡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作为通识课,这门课不是为了培养精彩的演员,而是为了让大學生了解中国传统戏曲,具备更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戏曲艺术培养高素质的观众和传承人。
记者了解到,39个学时的課程共分为三个版块,划分是戏曲艺术概述、戏曲艺术基本知識和劇種介紹,不僅梳理講解中國戲曲藝術發展、流變過程,而且從行當、服裝、舞台、道具、化妝、音樂、語言、演出體系等全面介紹中國戲曲。
“我很喜欢听戏,希望身边的人也喜欢上戏曲。如果我的这门课让學生觉得戏曲离他们的生活很近,它一点儿都不高冷,那这门课就乐成了。”程曉菡说。
讓課堂“活”起來
爲了改變同學們心中戲曲“高冷”的刻板印象,程曉菡沒少費心思。在课堂上,程曉菡把昆曲、京剧、豫剧、黄梅戏、越剧、评剧、秦腔、粤剧等差异剧种展示给同学们看。为了让學生有直观印象,課程部署了唱腔、身段、行头展示、乐器展示等实践环节,教学历程中还邀请戏曲行业人士现场教学,并以实物形式向學生展示戏曲服装、乐器等。“这种直观演示,更能够拉近戏曲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學生们饱含兴趣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程曉菡说。
为了讓課堂“活”起來,程老师另有一些“另类”手法。好比用戏腔唱流行歌曲的环节,就在课堂上“圈粉” 无数,风信戏曲曲艺社的同学们也是课堂的“常客”。文学与传媒学院李婷婷说:“程老師的戲曲課讓我們‘近距離’感受到了戲曲藝術的魅力,我們不僅了解了戲曲,也感受到了戲曲藝術的‘不高冷範兒’。”
“程老師的課堂氛圍熱烈,每節課後我們都在期待著下節課的到來,課後我也會主動地去搜集戲曲相關知識。”汉语言文学专业學生郭洁说。
不夠“嚴肅”的考核
谈到这门课的考核,程老师说:“也许我们的方式不够‘严肃’,但足够灵活”。据了解,考核方式分为戏曲赏析、名段演唱、舞台实践以及戏曲周边产物调研与推介。一个学期的课下来,要求每位學生能够针对某一个剧种、某一部戏曲,进行深条理赏析与解读,至少熟练演唱一段经典唱段、熟练演唱一首戏歌,至少熟悉一个剧种或者一个行当,能够比力完整地介绍该剧种和行当的概况。凡在課程之前或課程期间加入过戏曲舞台演出、现场寓目戏曲演出者,酌情增加分值。

多樣靈活的作業
平時作業越发“靈活”,有賞析文章,有演唱作品,甚至還有戲曲手工和戲曲素材的繪畫作品。商學院電子商務專業的王文靜,上交的作業是一幅戲曲人物的繪畫作品。“我覺得戲曲人物的服裝設計很是有中國特色,它是塑造角色外部形象的藝術手段之一,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我對中國戲曲有了更深的體會。”王文靜說道。
把戲曲帶進“第二課堂”
除了在课堂上讲戏,程曉菡老师还花招曲带进了“第二课堂”。程曉菡从2012年担任风信戏曲曲艺社的指导老师至今,已有6年时间。每年招收新成员后,她会邀请PP电子市的曲艺团体到校,亲自示范戏曲唱腔、身段,请专业的京胡老师定期来校指导,周末则带學生到PP电子、郑州等地票房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风信戏曲曲艺社加入了四届全国高校戏曲演唱研讨角逐,每一届都有學生获奖。在今年刚刚结束的第十三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上,同学们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风信戏曲曲艺社也荣获“优秀大學生京剧社团”。“加入这样的角逐内心很激动,这是对自己戏曲学习结果的检验。”获奖的文学与传媒学院學生张洪发说。
程曉菡和她的社团每年暑假都以走访调研的方式深入PP电子市区周边种种戏曲团体,视察各团体的演出情况、剧目、曲种、行当、服装道具等,了解其生长历史与现状,平时还经常到PP电子市各社区宣传戏曲文化。“我们在传承、流传戏曲文化的历程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绵亘不停的包容力,流传就是最好的传承,我们在其中获得了成就感和价值感”,马克思主义学院學生姬呈河说。(本文系許昌學院通識類寫作課《校園題材新聞寫作》结果。采寫:張丙臣、張雨晴、周玉雯、董先鋒、郭潔、李婷婷;摄影:张丙辰等;指导老师:鍾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