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發展進行時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動態 >> 專題新聞

【轉型發展進行時】之二十一:面向行業的實踐育人

作者:梁蕾 宁智沛來源:党委宣传部 文学与传媒学院 編輯:鍾偉平 訪問次數:發布時間:2018-03-12

 

轉型發展進行時·聚焦文科轉型(三) 

面向行業的實踐育人

——文學與傳媒學院的轉型探索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産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基礎教育革新的深化,社會對高校中文及其相關專業的人才需求同樣發生了巨大變化。而當前影視、文化傳播、新媒體等産業的突飛猛進,帶給了從業者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也爲高校的相關專業帶來許多新的發展機遇。

 

與時俱進,發展漢語言相關專業

 

我校文學與傳媒學院(原文學院)以前以師範教育爲主體,開設的主要是漢語言文學(師範)專業,並形成了相對成熟的人才培養模式,爲社會輸送了大量中小學語文老師,同時在傳承傳統文化、提升人文素養等方面貢獻良多。“但是,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和地方高校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發展的配景下,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必須轉型發展。”文學與傳媒學院院長劉道全說,“要走內涵式發展门路,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鼎力大举發展社會急需的漢語言文學相關專業”。

文學院從2008年陸續增設了戲劇影視文學,播音與主持藝術、漢語國際教育等應用性強的新專業。2013年,文學院正式更名爲文學與傳媒學院。2015年以来,文学与传媒学院领导班子领导主干教師到浙江传媒学院、四川传媒学院取经,多次邀请PP电子电视台台长、总编等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阅并提出修改建议。经过多次调研,文学与传媒学院提出了“把實踐育人、實踐成才、實踐促進就業落實到教學中,以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爲目標,進行切合行業需求的實踐教學制度革新”。


文學與傳媒學院相關專業負責人到浙江傳媒學院學習

 

經過幾年發展,戲劇影視文學專業于2016年被評爲“河南省綜合革新試點專業”;漢語言文學和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爲校級重點專業。

 

轉型,從轉“老師”開始

 

新专业具有实践性强、与行业结合度高的特点,这对学院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师资方面,如何在现有教師的基础上满足教学、科研、行业的需要?这成为年轻的文学与传媒学院首当其冲的难题。

学院勉励原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師到中国传媒大学进修摄影摄像、非线编等实践类课程,好比穆迪老师所学专业为传媒语言学,经院系推荐到中国传媒大学学习新闻播音、表达训练等课程,现在主要担任播音专业播音表达训练和舞台艺术与台词演出的课程;学院还多次推荐专业教師苗阳、郭海洋等12人次到浙江傳媒學院、四川傳媒學院、成都理工大學等高校交流,考察實驗室建設、實踐教學模式。2010年以来,学院共引进播音主持、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師15人,不少教師都具有行业经历或者具有突出的实践技术。


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副教授王晓凡为學生授课

 

学院还组织相关教師到PP电子电视台、魏都人民广播电台加入《莲城释法》等节目录制,深入了解节目采编播和制作流程,多次邀请影视传媒的业界专家到校讲学。此外,学院通过外聘方式满足紧缺专业的教学需求。2011年学院聘请了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副教授王晓凡、河南大学袁若娟教授、河南摄影协会副主席、PP电子市摄影协会主席郑伟杰等老师来校授课。通过不懈努力,学院的师资队伍结构逐渐优化,实践型教師数量逐年增加,目前“双师双能型”教師有6人,有行業培訓、實踐配景的老師9人。

 

“结果爲導向”的實踐教學革新

 

OBE理念(Outcome based education,簡稱OBE,亦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文学与传媒学院坚持以预期结果为导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把社会需求,学校目标定位、學生个性生长、个性差异放在首位,并以此确定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组织实施教学。

例如,戏剧与影视文学专业就进行了凭据學生基础和兴趣分类培养的革新实践,将學生分为“劇本創作”和“影視後期制作”兩個偏向進行培養,並設立了“編劇演出實驗班攝影攝像實驗班。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分成口語傳播和播音主持兩個偏向。同時,學院還開展特長班和專業班教學,特長班包罗演出提高班、編劇提高班、攝影攝像提高班、電視節目制作提高班、微電影提高班、攝影劇提高班,特長班打破年級、班級局限,人數在20人左右。

特长班和专业班學生的作业——短劇《辦案》、《作業風波》被鄭州大學等高校的邀請演出;2010级學生吴元虎、2011级學生闫树静进入北京蓬蒿剧场事情。20158月,张晶晶老师編劇、編劇演出编实验班學生演出的原创话剧《当归》在第14届大學生戏剧节中獲最高獎“金刺猬獎”。


《當歸》在第14届大學生戏剧节中獲最高獎“金刺猬獎”

同時,學院還實行項目驅動教學,進一步加強實踐技術類課程的整合。戲劇影視文學教研室主任郭海洋老師介紹說:“項目驅動教学就是用项目或作品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例如用影视项目整合《影视剧本写作》《摄影摄像基础》《视听语言》《影视制作》等创作类课程,贯串‘筹谋—編劇分鏡腳本拍攝後期制作宣傳推廣’一条线的教学流程,使學生能够熟悉并加入类似影视业界的事情法式,同時也實現了課程之間的相互聯系與促進。

文學與傳媒學院定期舉辦專業彙報演出、實習作品展、中國古典詩詞情景劇大賽等實踐性較強的第二課堂活動,並結合專業特色建设了“紅风帆文學社”“風信曲藝社”“九歌劇社”“播音主持協會”“子曰文化社”等。

 

産學研結合,服務文化産業

 

經過幾年來的轉型探索,文學與傳媒學院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革新由“产”、“学”、“研”三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体系组成。“学”是专业的焦点。“研”是专业的灵魂,是艺术创新的生发之地,是师生教学、创作、研究、筹谋、演练为一体的综合训练。“产”是专业的归宿,是教学的结果形式,以此推动學生创新创业,促成师生作品结果转化与展示,服务地方文化事业生长。

近年来,文学与传媒学院PP电子市中级人民法院相助拍攝宣传片、与PP电子耕读文化流传公司相助拍攝微影戏、与PP电子市旅游局相助拍攝丞相府、灞陵桥等宣传片。2015年,爲慶祝抗戰勝利70周年拍攝的《听PP电子老兵讲述抗日经历》在PP电子电视台播放,回声热烈。2017年,學院又獲批“河南省全媒體科普傳播中心創作基地”。

 

李菡霄老师指导學生在魏都人民广播电台实习

学院结业生服务行业的能力也不停提升。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學生2013级學生叶孟婷签约湖南卫视·茶頻道擔任《美麗的行走》節目的出鏡記者,2011级學生刘芳羽进入河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担任晚间节目《今晚视界》编辑记者及主播;學生杨国志等加入制作的节目《机智过人》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结业生陈若梦、赵丽萍、李道文等13人被汉办录取为汉语志愿者教師,在泰国、柬埔寨、蒙古等国家从事汉语教学。(圖片由文學與傳媒學院提供)

 

PP电子学院地址:中国·河南·PP电子市八一路88号 邮编:461000 电话:0374-2968866 招生致电:0374-2968818

PP电子学院信息化治理中心 制作 意见与建议请发邮件到 wlzx@xcu.edu.cn      豫ICP備08001014號 豫ICP備08001014號

豫公网安备 41100202000119号 豫公网安备 411002020001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