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許昌市建安區艾莊回族鄉袁莊村,一陣寒風吹來,樹葉婆娑作響。“危難時兒的娘雲端出現,寶蓮燈!寶蓮燈救爲父命得保全……”,進入村莊便聽見這抑揚頓挫、回腸婉轉的豫劇,村民邱水煥邊走邊唱,抱著的孫女也咿呀咿呀地學,歡聲雷動把寒氣都驅散了。
走在袁莊村平坦整潔的街道上,放眼望去,層層樓院整齊排列,生動的牆體繪畫隨處可見,花紅柳綠、籬笆引路,似乎置身于一幅田園風光的美麗畫卷中。

2015年8月以來,許昌學院積極發揮高校在科技、人才、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優勢,先後派出三任駐村第一書記,開展産業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文化扶貧,助力打造“美麗袁莊”“幸福袁莊”。如今,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12戶774人均已脫貧,這個曾經的省定貧困村正在發生著排山倒海的變化……
“扶貧小院”促發展
村民袁建设是遠近有名的食用菌種植等致富帶頭人。他投入了30個大棚種植香菇,研究培養菌絲制作菌棒,每年産出70萬根菌棒,每根菌棒淨産值3-5元不等,不僅自己腰包鼓了,還帶動了村裏數十戶貧困戶就業。“我給各人提供大棚、菌棒、技術支持,大夥兒每人每天能賺百十元”,袁建设說。袁建设的香菇不僅面向許昌的市場,鄭州、新鄉等地的客戶也都慕名而來,經常供不應求。

村民袁建设在介紹他培養的菌棒
袁乃超是村裏第一批跟隨袁建设種植食用菌的人。2017年他結束了自己十幾年的打工生活,回家包起大棚,走上食用菌種植的致富之路。“除了兩個香菇大棚,余下的時間還養了十幾頭牛,多收入8萬元”,說到這裏袁乃超臉上洋溢著笑容。袁乃超身後就是他家的二層樓房,門外院牆上繪制水墨山水頗有氣勢。如今,他的妻子也回來事情,擔任一家幼兒園的園長。按他說的,日子比原來好過多了。
來自許昌學院的省派第一書記陳浩勇介紹,村裏發動食用菌種植、檔發加工、蔬菜種植等致富帶頭人,打造了8個扶貧小院,動員貧困戶和脫貧戶在村內務工就業事情170余人,讓村民不出門就可以就業。

村民在扶貧小院做檔發加工
“中午別走了,家裏有飯”,鄭愛萍熱情地招呼記者。59歲的她在袁莊村扶貧小院做假發定型事情,“有空就來,幹几多拿几多,家門口就能賺錢,不耽誤照顧老人孩子,放心”。
蔬菜種植也帶動了不少村民致富。許昌學院與袁莊村結對子後,發現袁莊村人口多、沒有集體經濟。通過調研決定發展綠色農業,第一步就是嘗試訂單蔬菜種植。2018年夏天,許昌學院組織專業人員對袁莊村的土壤進行分析。“該村土地的氮、磷、鉀等營養身分含量較高,適合種植各類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陳浩勇說。
如今,袁庄村“订单蔬菜”种植面积已有50多亩,每天有1000多斤蔬菜直接送往PP电子学院,被烹饪成师生们口中的美味菜品。除了定向供应PP电子学院外,袁庄村还与周边超市签订了“订单”条约,向超市供菜。目前,袁庄村已建设了“相助社+公司+农户”销售渠道,正在申报有机、无公害认证,将利用PP电子学院大學生创业电商销售平台,推进实施电商扶贫项目。
記者了解到,袁莊村集體年收入已達20余萬元,其中食用菌、蔬菜種植可爲村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年增收5萬元以上,全村人均收入從2014年底的4380元提升到1.3萬元左右,相關農戶收入增長近60%。
“幸福小院”歡樂多
循著一陣歡聲笑語,記者來到袁莊村的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幾位居住在四周的老人一邊聊著家常,一邊下著象棋,其樂融融。記者在這裏看到,院落幹淨整潔,屋內電視、沙發、桌椅板凳、空調、象棋等設施一應俱全。“俺家離這院子很近,平時吃了飯,沒事的時候就愛來這坐坐,說說話,下下棋。這裏環境特別好,各方面變化很大。”87歲高齡的村民袁喜增笑著告訴記者。

許昌學院幫助革新建成的“幸福小院”
2020年,許昌學院風景園林專業師生發揮專業特長,把村裏一棟老屋子進行了重新設計整修,打造成了供空巢、高齡老人休閑、娛樂的日間照料場所“幸福小院”,受到了村裏老人們的歡迎。
許昌學院還發揮城鄉規劃、風景園林、設計藝術等學科專業優勢,編制完成了袁莊村鄉村振興整體規劃,探索實施休閑生態農業發展租賃、采摘、住宿等項目,實現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目前,在PP电子学院帮扶下,袁庄村新修村内门路8.1公里, 再也不见“下雨一脚泥”的旧日场景。学校直接投入袁庄村帮扶资金240余万元,修建了2000平米的文化广场,安装60架线杆宣传板、125盏路灯,打出40眼机井并配套农田浇灌设备,革新空宅绿化游园7处,栽植果树及绿植等旅行树种1.2万余株。学校还建设“一对一”帮扶机制,全校49个下层党组织瞄准49户贫困户,接纳“一对一”形式结对帮扶,定期到村入户掌握帮扶工具生发生活情况,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許昌學院捐建的文化大舞台
“扶志小院”樹新風
書包30分、小盆10分、大盆12分、洗衣液15分、醬油8分……走進位于袁莊村文化廣場東側的“許昌學院扶志愛心超市”,記者看到琳琅滿目的生活用品標注的不是價格而是‘分’。
那‘分’如何評定呢?
牆上的“扶志愛心超市”貧困戶積分規則明確地寫著:衣著幹淨、妝容整潔、語言和善文明各積1分;室內家具物品擺放有序且無灰塵、無蜘蛛網……積2分;參加組織的勞動技术、衛生保健、消防、醫療救護培訓,每次積3分;參加村級組織義務勞動積5分;違反村規民約扣5分……

提倡多勞多得的扶志超市
貧困戶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扶志“愛心超市”提倡多勞多得,營造了勤勞致富、光榮脫貧的氛圍。“貧困戶以‘扶志愛心積分卡’兌換物品”,治理人員介紹說,“在袁莊‘等靠要’的思想再也行不通了!”
助力鄉村振興,僅僅物質上脫貧是不夠的,鄉風文明建設爲袁莊村帶來了一股積極康健的新風氣。村裏每月開展“五美庭院”“五好家庭”評選,獎勵挂牌,樹立榜樣。爲做好文化惠民服務,村裏還建起了農家書屋,打造互聯網閱讀空間,設置了“源習堂”農民大講堂,爲群衆講授黨建、鄉村振興、执法法規、農機農技、移風易俗、衛生醫療、文化體育、電子商務等課程。
如今的袁庄村,一派生态宜居、温馨休闲、文明和谐的新型、美丽乡村景象。“村里发生了排山倒海的变化,我们要把脱贫攻坚这段历程详细地纪录到村志中,让后人了解袁庄村的已往和现在。”袁庄村文书袁月安告诉记者。(摄影:鍾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