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當前位置: 首頁 >> 媒體報道 >> 正文

【灼烁網】河南PP电子学院让农耕文化“火”起来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成新地标

作者:來源:灼烁網 編輯:孫旭濤 訪問次數:發布時間:2023-07-03

走進許昌學院,青磚牆,紅瓦頂,典雅的白色立柱,縱深的屋檐長廊,在這裏顯得格外醒目。始建于2010年的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簡稱“農博館”),是河南省在全國率先創建的區域性、系統化、全景式的農耕文化主題博物館。農博館共設18個室內展廳和兩道室外長廊,分設22個部门,通過耧、犁、鋤、耙、食盒、蓑衣、草鞋……5000余件(套)藏品全方位勾畫出了近現代中原農耕文化的全景圖。

6月27日上午,40余家主流融媒體記者走進許昌學院實地探訪該校打造新時代大學校園文化育人新載體的具體做法。

據了解,十多年來,許昌學院積極探索,創建了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依托這座特色博物館,搭起了一個立德樹人大平台,做成了一篇文化育人大文章。

展示+參觀:再現農耕故事,感受文化印記

学校把农博馆旅行学习列入新生教育第一课,同时紧密结合党和国家时政教育热点、重大节沐日时间节点等举办主题教育运动,让大學生在了解祖辈生存状态、感悟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中,学会读懂厚重中国,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美德。

农博馆除服务本校师生以外,也面向社会民众开放。自开馆以来,社会民众旅行考察者络绎不停,尤其受到青少年學生的接待,每年旅行在10万人次左右,其中不乏专程到访考察的外省有建馆意向的政府单元和有关企业,也有不少专家学者,以及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新西兰等的有关团队或农业研究文化学者。

課程+學術:融入教學科研,打造育人高地

学校面向全校开设“农耕文化与民族再起”校本通识课,由學生自选研修,开设13专题,以农耕文化掩护传承为切入点,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进行“情浸式”实践教学;融入“三个课堂”,将博物馆教育融入第一课堂主渠道、校园文化运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第三课堂,充实发挥农博馆育人功效。

參觀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

学校以农博馆为主体,打造“1+N”农耕文化主题的大學生实践教育基地。全校8个相关学院在农博馆建设了教学实践基地,各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充实利用农博馆资源融入教育教学。组建有农博馆大學生志愿服务队,引导學生在解说、领导、撰文、编辑等服务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基礎上,許昌學院還建设了中原農耕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原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形成“古今兼融、一體雙翼”的研究平台。團隊成員持續深入河南省各個市縣偏遠農村開展田野調研,獲取了大量的資料、圖片、視頻品级一手质料。出书《中原農耕文化》(全五卷),真實反映中原地區傳統農耕生産方式、生活境況、工匠技藝和文化現象等。

線上+大賽:探索融媒路徑,拓展育人空間

“有一個美麗的地方,是我的老家河南……”今年5月17日,在第47個“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許昌學院舉行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主題曲《讀懂中國走河南》MV發布暨“感知農耕·讀懂中國”視頻展播征文活動啓動儀式。

近年來,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不斷推進數字化和智慧化建設,積極推進新媒體平台建設,加大線上宣教力度。先後開通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公衆號、“豫見農博”視頻號、“鄉土中原”抖音號和頭條號等。本次主題曲MV發布和“感知農耕·讀懂中國”視頻展播文化活動,是農博館又一次集中輸出精品數字傳播內容,用匠心呵護農耕文化遺産,以文化滋養社會的重要舉措。

如今,農博館已成爲許昌學院對外交流與形象展示的“新窗口”、深受師生喜愛的“新地標”,學校將運用好農博館這個有效載體,爲講好農耕故事、促進文化育人做出更大貢獻。(譚敏)

新聞鏈接:https://edu.gmw.cn/2023-06/30/content_36738238.htm

PP电子学院地址:中国·河南·PP电子市八一路88号 邮编:461000 电话:0374-2968866 招生致电:0374-2968818

PP电子学院信息化治理中心 制作 意见与建议请发邮件到 wlzx@xcu.edu.cn      豫ICP備08001014號 豫ICP備08001014號

豫公网安备 41100202000119号 豫公网安备 411002020001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