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践与创新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搭建的两大着力点。近年来,PP电子学院本着“针对性、实用性、前瞻性、可行性、趣味性”的原则,接纳工程化、集成化和专业化的模式,构建了集工程技术训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學生创新和生产实习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研发实训平台。
差異化:打造多模塊系統化實訓教學體系
PP电子学院是综合性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十个学科门类,學生的专业偏向、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心理状况等都存在着明显差异。如何让工程实训满足差异专业學生的需求、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这一问题,学校工程训练中心在“差异化”上做文章,积极探索并有效实施了“122+X”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
其中,“1”是所有文科类學生加入1周集中实训,获1个学分;两个“2”划分指理科和工科學生实训2周,获2个学分;“X”一方面指面向全校开设的公共实践类选修课,另一方面指针对机电、机械相关专业學生开设的专业实训课。
工程训练中心主任殷志锋介绍,每年中心肩负实训任务达8000人次,30万人时数。面向文科专业學生,主要开展生产宁静教育、基本用电知识与电力电子装置认知教育、先进制造装备见习、金属工艺实习等实训内容。理工科學生则要在完成文科生工程训练内容的基础上,提升难度和挑战性。
“多条理、多模块”的实训内容,催生了“差异化”的教学效果。“我们希望文、理學生都能掌握身边常见、常用工业品的原理、安装、调试和维修,会使用常见工具。工科學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获得显著提升,为他们成为具有实际工程能力的工程师、设计师和治理者奠基基础。”殷志锋说。
創新性:打造開放式創新型實訓教學內容
指导教師选定内容,學生按“尺度”操作,这是当前许多高校工程训练的方式。教師主导,學生被动,“比葫芦画瓢”的教学模式袒露了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缺陷。PP电子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克服上述问题,设置了不少原创课程。
在开放的智能制造实验室,被法式操控的德玛吉五轴加工中心、AGV小车、码垛机械人以及智能仓储正在事情。机械人接收到指令之后,将堆栈中的原质料取出,自动导航小车凭据划定路线将原质料送到指定工位,再由另一个机械人抓起装夹到机床上加工。整个系统集成由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師自主设计而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盘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等专业的课内实验教学、课外开放性实验教学都可以在这个实验室进行。
实训车间另有一个“特别”的实训装置——针对文科學生的室内电路接线与控制实训平台。实验室配备有漏电掩护器、空气开关、插座、照明灯具、双控开关等配电设备以及无线路由器、智能门锁、智能家居网关等。通过实训,學生可以掌握家庭用电的布线方案及配电、用电设备的安装要领,具备基本的生活用电技术。
通过工程训练课“X”,学有余力的學生可以接触带有挑战性、进阶性特点的高级工程训练内容。“学习了‘数字化设计制造’这门课,我能够将原来只会想不会做的模型通过实际建模做出来,搭建了电路设计与模型设计之间的桥梁,收获满满。”该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學生王伟峰说。
目前,工程训练中心面向全校學生开设“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工程项目治理”等选修课,并面向部门专业开设“创新与发现”“机电创新设计实践”等集中实践必修课程,培养學生分析解决庞大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基基础。
開放性:挖掘第二課堂實踐育人潛力
工程实训不应该只停留在实训室。为此,工程训练中心专门建设了科技创新中心,组建了ME创客空间社团和未来工程师协会,将工程实训拓展延伸到了第二课堂,为學生“量身制作”理论解说、竞赛激励、项目加入等操作性强的培养路径。
社团以小班形式开设项目式课程,针对大一學生开设智能小车、光立方设计、Solid Works建模及仿真等基础性课程,针对大二及以上条理學生开设虚拟仪器、智能制造、PLC及嵌入式开发等高级项目开发进阶性课程,这些都有效引发了學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热情。
多模块、系统化、开放性的实训体系不停“激活”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近年来,PP电子学院學生在全国大學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互联网+”大學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中,先后获得多项大奖。学校已在校内举办五届机械人大赛和创客果真赛,笼罩全校各专业,参赛队伍600多支,参赛人数达4000余人。
不局限于学校,工程训练中心还与相关企业共建校企相助育人基地,给學生提供“实题实做”的舞台。如,中心为PP电子市烟草专卖局开发的条烟分类识别系统,解决了条烟分销历程中由于种类过多无法分拣的问题,提高了分拣效率。近年来,學生加入的工程项目有数十项,在项目实践中,學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主动学习、创新、团队协作等能力获得了综合提升。
新聞鏈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1-08/23/node_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