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前,全面深化革新、着力内涵生长,建设富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成为学校提速生长的新航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凸显“内涵提升、革新创新、开放融合”三大战略,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科专业提质、人才队伍汇聚、办学特色凝练、大学文化厚植、治理能力提高六大工程,成为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全校上下凝心聚力、克难攻坚的新命题。近期,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在校内各媒体平台推出“守初心 担使命 內涵提升在行動”专题系列报道,深入走访、融媒报道学校各单元在党建与思政教育、教育教学革新、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創新引領、文化傳承、校園文化、治理服務等方面的新思路、新理念、新經驗、新结果,爲全校師生鼓足幹勁建設富有特色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凝聚力量。本期推出第七篇,聚焦學校課程思政如何擦亮所有課程的“育人底色”。
擦亮所有課程的“育人底色”
“對方辯友竟然把食品添加劑和營養強化劑甚至營養物質混爲一談!”“食品的口感和多樣性,比康健更重要麽?”“你們大談食品宁静的時候,可也不要忘了,適量的添加劑可是能大大抑制微生物、有害菌群的繁殖好麽?”.......
这是我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革新研究立项之一——《食品添加剂》课堂上的一幕,任课老师李辉煌把學生分为正方和反方,围绕“食品添加剂的利与弊”展开辩说。李老师说:“同学们在辩说的历程中,明白了食品添加剂要依法添加、依尺度添加,行业诚信意识在學生们心里徐徐明晰。”

种种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所有课程都应担负起育人功效,这在教師中已形成广泛共识。近年来,我校实施了“思政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将思政元素具体落实到了每门课的教学计划、教学环节之中,并以“课程思政”为抓手,着力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花样,引发了思政教育的活力。
課程目標和育人目標的有機融合
制止專業與思政元素“兩張皮”,是“課程思政”有效推進的關鍵點。
“知识教授与价值引领要实现‘同声共振’,首先要将课程目标和育人目标进行有机融合,而这绝不仅仅是特别“添加”那么简朴”,院长岳修峰说,“这要求教師要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聚焦点,真正遵循思政教育、教书育人和學生生长的纪律,并在此基础上‘谋篇结构’”。
城乡计划与园林学院韩冰雪老师的《中国地理》课,就打破了原来的教学计划与环节,使课程目标与育人目标“无缝”连接。授课教師提出了“相助维度、小组维度、职场维度、职业精神培养和家国情怀”五个维度的育人计划,以小组讨论、竞赛、项目式教学等增强对學生的辩证思维、教師职业道德的培养,向學生们转达人地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生长的理念。在素材和案例选取上,通过解说教材以外的“中国名片”高铁、“一带一路”倡议、“南水北调”工程等引发學生学习兴趣,同时极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大国”自豪感。
《药理学》是医学院的一门基础课程,为培养适应临床照顾护士人才奠基药理的相关专业知识,而开展须要的实习和实践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韩本高等任课老师领导學生们深入到医药公司、居民社区,开展伤风药、降压药等常见药物的人体不良反映调研,有不少同学还经常在课余结伴去探望孤寡老人和生活未便的居民,把专业实习酿成了一场“德育实践”,把知识和爱心体验酿成了自我的社会责任感。
找准專業課的“思政基因”
任何一門課程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政素材和德育資源,找准切入點,“課程思政”這篇大文章就乐成了一半。
城乡计划与园林学院教師徐永新把建设美丽中国、改善生态情况、生态文明建设等融合到《情况的影响与评价》课程当中,将专业知识与国家生长理念紧密结合,不光课程生动,吸引學生,更增强了學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引发學生学以致用,投身祖国生长建设的热情。
新质料与能源学院实施的开放平台实践创新课程,让本科生走进实验室,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创新能力。近年来本科生加入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现专利27件,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60余项。该课程教師将科学精神教育融入课堂,培养他们的攻坚精神,营造出了尊重知识、尊重理性和尊重科学的气氛。
音乐舞蹈学院的声乐老师王亚辉说:“我们挑选出许多优秀的传统诗词改编的歌曲、红色歌曲、时代颂歌等作为声乐素材,在教学乐理知识时把歌曲蕴含的家国情怀通报给學生。”今年是新中国建设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因为一场席卷全国的快闪运动让人耳熟能详,王老师特意把这首歌选进了教学曲目,并讲述了这首歌的创作配景。2017级音乐学专业的田强同学这样感伤——了解歌词背后的故事,在演唱它的时候,似乎在与创作者交流,把那份庆幸与梦想,化作了对祖国最深沉的爱,也把对祖国的深情搜集成流淌的歌声。

老师们通太过析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有机引入具有教育意义,并与學生生长成才紧密相关的思政元素,家国情怀、创新精神、法治精神、工匠精神、科学精神、公民素质等方面的诸多鲜活案例,引起了學生的情感共识和理性认同。
“兩個課堂”抓住思政教育主陣地
近年來,我校不斷深化思政教育革新創新,推動思想政治課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從課堂教學走向校園和社會,建设起了“課堂互動+校園協同+社會聯通”的“大思政”事情花样。其中,“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雙重合奏”,使學校牢牢抓住了課堂這個主陣地、主渠道,爲良好思政教育生態的形成奠基了堅實基礎。
“思政课程用真理的强鼎力大举量引导學生,突出系统性,‘课程思政’将育人目标润物无声融入日常教学,突出奇特性,二者结合带来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叠加效果”,党委副书记孙海教授说。

学校积极引导教師开展教学创新实践,如今翻转课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在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中得以广泛推广,探究式、讨论式、加入式等新的教学方式获得普遍认同,课堂教学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育人效果越发明显。
除了“通例”课堂,学校还坚持33年打造了“理论殿堂”系列讲座思政“大课堂”,设计打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诵读角逐等學生乐于加入的“运动课堂”,并引导青年學生积极融入社会大课堂,在红色基地、乡村社区、行业企业等校外辽阔的大课堂上收获“纷歧样”的启迪与力量。
学校党委书记闫纪建教授体现,当前高校应该努力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生长的新路径、新机制,守好教学阵地、拓展实践空间,买通师与生、教与学、学与用、知与行等要害环节,让思政教育越发富有熏染力、吸引力,真正满足學生生长生长需求和期待,最终实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文/鍾偉平 宁智沛;图/宁智沛 素材收罗:學生记者 王雪珂 陈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