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

許院聽課錄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動態 > 專題新聞 > 許院聽課錄 > 正文

【許院聽課錄】之十六:讓思政課“活”起來

作者:鍾偉平  來源: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 編輯:鍾偉平 浏覽量: 日期:2020-10-13

 【编者按】近年来,我校筑牢教学中心职位,聚焦内涵,深化革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峥嵘初显。学校相继启动了“应用型课程建设计划”“课堂教学革新计划”等,立项建设了一批应用型课程,翻转课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在教学中得以推广,探究式、讨论式、加入式等新的教学方式获得普遍认同。不少教师已经投身到教学革新的实践中,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更多的活力。为此,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特开设《許院聽課錄》专题,通过深入走访深受学生喜爱、充满创新力的课堂,从微观层面挖掘课堂教学革新历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以供借鉴。

讓思政課“活”起來

——許昌學院思政教育革新創新的實踐與探索

 

讓思政課活起來,做到與學生心連心,才更有親和力和吸引力,才气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近年來,許昌學院不斷深化思想政治課革新創新,推動思想政治課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從課堂教學走向校園和社會,建设起“課堂互動+校內協同+社會聯通”的“大思政”事情花样,激發了思政教育事情的活力。

牢牢抓住課堂主陣地、主渠道

遵規矩有高度、善思考有深度、講要领有溫度,近年來許昌學院在思政課的革新創新上狠下功夫,努力使有意義的課堂變得有意思,讓學生愛聽、愛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青年教師慕旗娟的“三微課堂”受到了许多的學生的喜愛。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执法基礎》課上,課程被分爲差异的專題,學生自主組建團隊,並通過微課、微劇、微辯論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觀點與對該專題的認識,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而慕旗娟老師的課堂“轉型”,只是該校思政課革新創新的“個例”。如今,教師紛紛投身革新創新,努力推進知識體系向學生認知體系、價值引領的轉化。在教學形式上,翻轉課堂、項目教學、案例教學等得以廣泛推廣,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新的教學方式获得普遍認同,思政課堂教學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思政課的“活”還體現在實踐課堂上。2019年6月,中央電視台以《一群小燕子,改變一村人》爲題,報道了我校文學與傳媒院王焱教授和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劉鐳帶領學生發現、保護崖沙燕,並幫助許昌市建安區劉王寨村恢複環境生態的事迹。師生們經常深入到社區、企業、農村,以專題調研的方式進行社會調查。劉鐳和學生們正是在實踐教學環節中“意外”發現了因生態受損“無家可歸”的崖沙燕,並因勢利導,把思政課搬到了田間地頭,引導學生用實際行動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學校還設計了許多學生樂于參與的“活動課堂”。“真理的味道很是甜”,這是同學們參加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誦讀比賽後的感受。學校每年舉辦馬克思主義主義經典著作朗誦讀比賽等活動,同學們從中體悟到經典著作的魅力,並掀起了讀原著、讀經典的熱潮。

在不斷“磨煉”思政課堂的同時,學校要求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發揮“課堂思政”作用,形成協同效應。

城鄉規劃與園林學院韓冰雪老師的《中國地理》課,就打破了原來的教學計劃與環節,使課程目標與育人目標“無縫”連接。授課教師提出了“相助維度、小組維度、職場維度、職業精神培養和家國情懷”五個維度的育人計劃,以小組討論、競賽、項目式教學等加強對學生的辯證思維、教師職業道德的培養,向學生們傳達人地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在素材和案例選取上,通過講解教材以外的“中國名片”高鐵、“一帶一路”倡議、“南水北調”工程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極大提高了同學們的“大國”自豪感。

学校对“课程思政”教学革新进行了立项,《情况影响评价》《中国地理》《民法学》《中国文化通论》等50门课程成为学校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革新研究专项项目。

思政課程用真理的強鼎力大举量引導學生,突出系統性,課程思政將育人目標潤物無聲融入日常教學,突出獨特性,二者結合帶來了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疊加效果。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攜手並進,擦亮了所有課程的“育人底色”。

積極挖潛校內思政資源

校園是思政課最直接的延伸,打破教室的限制,充实挖掘校園內的思政資源,使每個成員都主動擔負起育人責任,使思政教育融入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時時處處,這爲思政課的有效拓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學校堅持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充实發揮專業教師、黨政幹部、機關治理、工勤服務等各個崗位的育人職責,推動育人事情與專業教學、社會實踐、創新創業、黨建團學、文化建設、文明創建、治理服務等事情的融合,多渠道、系統化、立體化實施育人事情。

“充实發揮好高校領導幹部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深入一線聯系學生,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全程育人、全員育人的一定要求,也是推動形成育人协力的關鍵所在。”黨委書記闫紀建說。作爲黨委書記,闫紀建也走上思政講台,面向學生開設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受到了學生的歡迎。

“第一次與校長面對面,是在校長午餐會上,他叮囑我們要多看原著,推薦了《資本論》等經典作品,並和我們約定下一次見面時分享學習心得與感悟。”大二學生李紫琪說。院長嶽修峰經常通過午餐會、座談會、讀書會等形式走近學生,與同學們“面對面”談心。

“面對面·心連心”校領導聯系青年制度是學校實施“蓮芯有我”成才計劃、創新思政課模式的一次全新嘗試,學校領導每學期要爲學生講一堂思政課、舉行一次接待日、聯系一個集體、參加一次活動、召開一次座談會、共進一次午餐,成了名符其實的“纷歧樣”的思政課。

在校領導帶頭下,全員參與的思政花样愈見清晰。不僅如此,如今的許昌學院處處散發著“思政味道”,處處皆是思政課堂。學校積極挖掘校園思政教育資源,結合自身特色,鼎力大举推進校園文化育人、社團活動育人和志願服務育人,在全程、全方位育人上做足了“文章”。

學校根據學生在校期間差异階段特點,精心設計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中國夢教育、新生入學教育、畢業生教育、基礎文明教育等等,激勵學生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

學校將思政教育融入到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中,寓教于樂,正面引導。如學生社團文化暨科技活動節、櫻花文化藝術節、職業規劃設計大賽、企業家大講堂、就業論壇、思想列車等一批融創新性、思想性、藝術性于一體的文化品牌,爲廣大學生提供了發揮興趣特長的舞台,拓展了提高綜合素質的空間。

學校以志願服務活動爲抓手,積極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焦点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範踐行者。許昌學院編外雷鋒營是許昌市最大的志願服務群體,2014年以來,累計開展活動12500余次,參與學生19萬余人次,累計志願服務時長56萬余小時。學校先後獲得全國“百萬青年助殘行動先進集體”“河南省首屆優秀志願服務集體”“河南省扶貧助殘先進集體”“河南省紅十字會事情先進集體”等諸多榮譽。

學校實施“學園制”革新,構建起了“學校—學生公寓園區(學園)—樓棟—樓層—寢室”5個層級的公寓學生事情框架,將思政課“延伸”至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末端”,努力把學生生活園區建成集“思想教育、行爲指導、生活服務、文化建設”等功效于一體的重要育人陣地。

互聯網時代,做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許昌學院構建了以黨建爲主題的“先鋒網”、以思政教育爲主題的“立徳網”、以學生事情爲主題的“勵志網”、以校園文化爲主題的“荷花網”、以精神文明創建爲主題的“文明網”等“五網五平台”,引領學生在互聯網上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成爲學校思想政治事情的一個品牌。

學校還激勵各二級學院黨總支結合實際,打造“一院一品”。旅遊學院的“火炬工程”、外國語學院的“薪火工程”、電氣工程學院的“書記沙龍”、音樂舞蹈學院的“紅色經典”劇場等各具特色的育人事情品牌,爲思政教育提供了鮮活範本。

邁向廣闊的社會“大課堂”

真正使思政課入腦入心有實效,還應买通學校與社會的“最後一公裏”,讓青年學生融入社會大課堂,在這“特殊”的課堂上,受教育、求真知、長才幹、做貢獻。許昌學院師生在紅色基地、鄉村社區、行業企業等校外廣闊的大課堂上收獲了啓迪與力量。

學校在新縣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等地建设了紅色教育基地,讓學生在紅色基地親身體悟紅色文化中蘊含的“紅色基因”。暑假期間,學校組織學生來到大別山區,走進許世友將軍故裏、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舊址,重溫革命歲月,近距離感受革命先烈堅定的革命信仰。同學們說,“以前對紅色文化的了解更多的停留在書本上、課堂上,而親身體悟深深觸動了我們,讓我們真正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近年來,精准扶貧作爲一個社會“實題”擺在了青年學生面前,師生們走進鄉村,找到了直接服務鄉村振興的“最佳”結合點。在內鄉縣灌漲鎮、馬山口鎮,該校旅遊、城鄉規劃、電子商務等專業師生經過調研,提出依托宛西殉難烈士紀念亭、原南陽地委、行署舊址等,挖掘重塑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打造幹部紅色培訓教育基地和紅色文化旅遊等項目,並進行特色規劃設計,鼎力大举幫助其發展鄉村旅遊項目。學生們多次奔赴結對幫扶點,開展義務支教、鄉村調研、土壤分析測量、提升村容村貌等活動。

社會實踐活動也成爲买通學校與社會思政資源的有利平台。2020年暑假,圍繞“八方援”脫貧攻堅行動、“強體魄”康健防疫行動、“綠風尚”生態環保行動、“夢之聲”思想引領行動、“創出彩”創新創業行動、“暖蓮城”志願服務行動、“行未來”頂崗見習行動、“憶同窗”校友尋訪行動等八個活動版塊,學校組建了486支實踐團隊,學生8000余人前往全國多個省份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大課堂的春風化雨,滋潤了一批批青年學生的心靈。

事實證明,思政課不應被限制在課堂中,更應該在校園裏、網絡上、社會中挖掘資源。高校只有將立德樹人作爲立身之本,貫通課堂、校園、社會思政資源,不斷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熏染力上下功夫,才气切實肩負起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神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