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的最后一天,我校大學生创新创业中心前的广场上,人群攒动,热闹特殊。江苏滨海沿海工业园区的多家化学化工、制药等相关企业为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应届结业生举办的专场招聘会如期举行,新学期伊始,就有多家企业“专程专场”上门“抢”人,这几多有点出乎我们的预料。一位企业卖力人告诉我们,他们企业里目前已经有6名我校應屆畢業生在頂崗實習,也與企業有了开端的就業意向。他們這次來就是看能不能帶走幾個其他相關專業的遺珠,同時也給其他年級的同學建设开端印象。
 |
江蘇濱海沿海工業園區多家入駐企業來我校舉行專場招聘會
|
2016年4月初,根據最新統計,化學化工學院2016屆畢業生中,共有52名同學順利通過碩士研究生複試並被錄取。
學生就业红火,用人单元好评如潮,继续深造的學生更是具备了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这得益于近年来化学化工学院探索出的“以个性生长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分类、分偏向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和实践。
傳統理工科專業的主動求變
2011年,當時我校的化學專業實際招生人數爲11人,远远不到当年的招生计划。专业的市场前景、學生就业竞争力严重不足,造成了传统专业的冷落。面对这样的局面,院领导和老师们高度重视,经过多方调研和考察,决定从2012年開始,在化學和應用化學兩個專業開展分類培養事情。
这种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革新,就是凭据學生的兴趣和生长偏向,通过建设分类引导体系、凭据學生需求和分类结果组织教学、开展教学要领革新,对學生进行分类培养、个体指导。
尊重意願,科學引導
本科生在大学教育结束后,对未来的生长计划主要有两种形式:就业和继续深造。但是刚刚进入大学阶段学习的同学对自己的职业生长计划并不明晰,化学化工学院的老师们通过大一期间的专业导论课、职业计划讲座等对學生进行分类引导,然后制定多维度评估人才分类志愿表,了解學生职业生长计划的真实心理状况。
鞠志宇博士告诉我们,原则上,乐观开朗、团结相助能力较强,具有强烈就业意愿的同学分流在工程实验班培养,思维活跃、自主學生能力较强,有继续深造意愿的學生则在创新实验班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學生自评和专家综合评估后,再对不适宜当前培养偏向的學生进行二次分流和选择。
2012級應用化學專業的常亞婷同學在選擇培養偏向上一直猶疑不定,到大三還經常在兩個班來回聽課,經過專業老師的多次談心指導,幫她分析和認知自我興趣、學習能力等,到大三下學期,該生終于確定自己到創新實驗班學習。2016年,她順利考取了重慶大學的碩士研究生。
突出人才培養特色
工程实验班的學生接纳产、学、顶、就的“3+1”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學生前三年完成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四年级凭据學生择业意愿进入相应公司顶岗实习,完成相关专业的學生,加入企业项目开发、结业论文(设计)等环节,顶岗实习结束后,企业与學生告竣就业意向,实现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2015屆應用化學專業畢業生蔡文清同學在大四進入到許昌豪豐化學實習,當時豪豐化學正委托我校化學化工學院進行《合成辣椒素合成工藝路線的開發》項目和3-羟基丁酸鹽的合成工藝的研究,蔡文清和其他實習同學便在專業老師和企業導師的指導下參與了兩個項目的研究和實驗,經過多方努力,兩個項目也獲得了階段性结果,投入生産半年多,已爲企業創造利潤400多萬元。蔡文清同學也在畢業當年加盟了豪豐化學。
創新實驗班的導師牛亮峰博士告訴我們,在這個班上實施的是産、學、研、深的“3+X”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學生在完成基础课程和须要的实践课程同时,增设设计性实验、创新实验、研究实验等教学,學生积极加入科研运动、创新实验等,早进实验室,早接触课题研究。2016年,創新實驗班有40名同學順利通過了複試,考研乐成率達到90%。

學生在校内进行化工历程实训
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
通过建设分类引导体系,凭据學生需求和分类结果组织教学,化学化工学院教职工的教育教学看法发生了重大转变,“化学与应用化学专业基础课程”“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业论文(设计)与企业实习”三种课程类型融为一体,同时不停更新和拓宽实践教学体系,推进评价机制革新,建设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學生在顶岗实习基地完成结业论文(设计)答辩
自2012年实施分类、分偏向培养以来,教師已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7篇,其中焦点論文1篇,完成教研課題4項,省級教學结果二等獎2项,學生荣获省级以上竞赛4項,發表學術論文23篇。
化學化工學院院長吳長增說:“實施分類、分偏向培養,重要的是培養出的技術應用型人才職業適應能力強,創新應用型人才的創新意識高,應用前沿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今年,工程實驗班一半以上的同學已經與所在實習單位提前簽訂就業協議,創新實驗班有三分之二的同學順利進入研究生複試,這也意味著我們的分類培養模式取得了階段性结果。”(圖片由化學化工學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