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每一节课,就是对學生最好、最直接的眷注”——
青年教師王忠灿和他的精彩课堂

王忠灿正在为2015級學生上《刑事訴訟法》課
因为课講得好而深受學生恋慕,王忠灿就是這樣的老师,而且挺“典型”。
“老師上央視後我們的朋友圈都被刷屏了,其實,王老師平常上課就是這個這個‘範’兒!”2014級法學專業的劉俊琳從入大學開始,已經上過王忠燦老師主講的《中國法制史》《刑事訴訟法》《中國执法思想史》《外國法制史》《执法邏輯學》五門課程,“每一節課他講得深入淺出,我們聽得津津有味,同學們的認可度很高。”连日来,我们多次走进王忠灿老师的课堂,走访了数位他的同事、學生,真切感受到了青年教師王忠灿在每一节课上迸发出来的激情,以及他对教学、对學生的高度热忱。
“燒腦”的“問題課堂”
5月25日,周四,每周的這一天王忠燦都會有5節課,分別給2014級和2015級法學專業講《执法邏輯學》和《刑事訴訟法》。上午10點50,記者走進E608教室的時候,王老師剛剛講完刑事訴訟中的“不起訴”章節,隨後他“抛”出來與今天主講內容相關的司法考試真題,同學們專注地盯著屏幕,你一言我一語地回覆,他再進行引導、修正、延伸,“就是想檢驗一下各人,如果不會做,就說明回頭還得再講講,重點再強調下。”

同學們都說上王老師的課很“燒腦”,但也很過瘾。
“審判應該公開到什麽水平?”“什麽情況下實行獨任制審判,什麽時候應該啓用合議庭?”“審判人數爲什麽是單數?”“重大、疑難案件要啓用審判委員會,那什麽才算得上重大、疑難?”講授“刑事审判”,课堂上问题一个接一个,整节课同学们聚精会神,大脑高速运转,回覆、讨论,思维螺旋式前进……没有人低头看手机,没有人打瞌睡,也没有人窃窃私议。王老师在講授和答疑时语言诙谐,也会适时勉励各人,“高声点,不怕你说错!”一堂课下来,讨论不停,思考不停,笑声不停。
一直到十二點一刻下課,看似漫長的三節課在同學們的意猶未盡中結束。2014級法學專業的趙世龍体现“王老師的課嚴謹不失诙谐,給人足夠的思考空間。”作爲同事,同樣在法政學院任教的邢琳說,“忠燦老師的課是公認的效果好,在他的課堂上同學們不是被動的聽課,而是在他總喜歡問爲什麽的啓發下也學會了主動地發現問題。”
“理論課可以這樣講”
2013年王忠灿作为高条理人才被引进,成为我校法政学院一名教師。他在硕博、博士后期间的研究偏向都是执法史,据法政学院党总支书记唐战立介绍,其时学院从学科建设层面考虑,本不计划聘请该偏向的教師,但王忠灿博士课講得好,很有内涵与深度,这让我们决定引进他。
到校后,王忠灿講授的课程主要有中王法制史、外王法制史、刑事诉讼法、执法逻辑学等课程,而这些课程大多抽象,偏重理论性,对教師知识储蓄的深度、宽度等都要求很高。
应用性很强的法学专业的基础理論課究竟应该怎样上?如何挖掘基础理論課的实践性、应用性因素?如何让學生更好地理解与接受?这确实让王忠灿费了不少心思,几年磨砺下来,他的课堂少了些说教,多了故事;少了些历史解读,多了现实看护,而在學生们心里理論課再不是枯燥的代名词。

同學們都特別喜歡上王老師的課
“如果只是把中國曆史上的执法制度介紹一下,那就太枯燥無味了。”在講授法制史课程时,王忠灿善于运用‘案例教學法’,效果很好。他的“古案精讀法”,讓同學們用现代的法学知识、要领分析古案,比力古今相似刑法案件处置,分析差异以及为什么有这些差异。有时,他还给學生部署作业“找历史上好玩儿的案例”,分组准备,课上交流,刺激各人的学习主动性,他在总结时一定是会拿现代相似案件进行对比的,“我们时时刻刻都是看护现实的,好比講中国古代田宅诉讼,我们就一定要谈谈中国的宅基地诉讼,让各人思考其中共性、可借鉴的工具。”
2015級法學專業周康源說,“王老师上课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说理透彻且语言诙谐,案例信手拈来,原来不太懂的地方茅塞顿开。”2014级法学专业一位學生说,大学三年最爱王老师的课,没有之一。
另外,他的課堂還搬到了“課堂”之外。一路读抵v┦亢蟮耐踔也泳郏龉欤晒墒Γ谑导手谢哿瞬簧倬椤2016年他开始担任我校执法援助中心主任,选拔组建了一个30人的实践小分队,前不久刚处置惩罚了一个四周农民的案件,王忠灿担任辩护人。他让學生们为当事人提供执法咨询,阅卷,学写辩护词、执法文书,作庭审准备、了解庭审流程,學生们触动很大。“我講了一个学期的刑诉课,可能不如他看庭审4小时!看到了真实的流程,他们掌握的相关理论在现实中找到了对应的工具。”王忠灿笑着说。
“他們首先應該是正直的人”
“王老师是个有法治理想的人,他认为法学专业學生首先要树立公正、正义的执法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2014级法学专业齐凤杰感伤很深地说。
王忠燦認爲,“學生掌握知识很容易,但要害是人文素养的培养,如果你掌握了大量的执法知识,但你的道德很差,别说一个好法官了,你连一个好人都不是,那你掌握的执法知识越多,对这个社会的危害就越大。”
“首先要做一個正直的人,有分辨是非、分辨善惡的能力,這是我在上《中國法制史》和《中國执法思想史》的時候很是想傳達給各人的東西。如果能夠拔高就更好了,好比說他志向高遠、有正義感,他追求执法公正和正義。說到底,不是說你掌握了执法知識,你就是一個及格的执法人。”
王忠灿在講述法制史的时候,会援引大量案例,其中不乏古今正直无私、为民请命、具有远雄心向的法官。“老师申饬我们学的不是庸吏和俗吏,而是循吏,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法官,优秀代表人物,课堂内外老师都在教我们做一个有良知的执法职业人,这是我上王老师的课最大的收获。”不少學生這樣说。
不批請假條兒的“忠燦歐巴”
“厲害了,我的忠燦歐巴!”学校官方微信报道王老师登央视講堂的新闻引来许多學生跟帖留言。
正在攻讀法學雙學位的文學與傳媒學院2015級學生张宁说,各人都特别喜欢王老师,不管是法政学院本专业的照旧修双学位的學生都叫他“忠燦歐巴”。 张宁的专业是戏剧影视文学,一次偶然时机听了王老师的课,今后心中对法学的热情被点燃,2016年他绝不犹豫地选择了攻读法学双学位。

在中央电视台《执法講堂》节目录制现场
“老师和學生之间相同的主要纽带就是课堂,课堂上如果不充实地把自己的知识、思想、要领教授给學生,那你靠什么来影响學生?”他說,“上好每一节课,是对这些求知欲强的學生最好的、最直接的眷注。”
事實是把一門課上好,要投入更多。“平均一周10节课,另有双学位、选修课,《执法講堂》講稿的撰写、修改又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王忠灿说,“一周两天用来上课,其他時間用來看書、收集质料還有寫作,承擔的項目和博士後研究也都已經全面展開了,我得有效地利用碎片時間。”
而在同学们眼中,课堂上经常与各人开玩笑、亲和有加的王老师其实是一个特别有原则的人。有些學生因为加入运动等原因来请假,他从来不批,还会板起面孔郑重地跟各人说,學生第一要务是学习,可以加入运动,但不能占用课上时间。登上央视講堂这个事情给他的事情生活带来了一些影响,蹭课的學生多了,听课的老师也多了,各级种种媒体接踵而至……但他的原則是一切都不能耽誤上課,包罗去北京錄制節目,一律都在節沐日和課余時間進行。
采訪中,王忠燦有些感觸地說起在中央電視台參加欄目選題會的情景,“其时全场清一色都是知名大学的专家学者,来自地方高校的只有我一个,这一幕深深触动了我,正是因为這樣,我才要越发努力,因为我代表的不止是我自己。”
法政學院院長崔秀花說,“王忠灿老师不光講课深受學生的喜爱,而且他还肩负了法学双学位等治理事务,并用认真卖力的事情态度赢得了學生的尊敬,队伍中有這樣的老师,是我们的骄傲!”(采访素材整理:邓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