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中國教育報》以《在服務地方發展中激發科創動能》爲題,深度報道我校以科技創新服務地方産業發展、探索打造“校地共生”新樣板的典型做法。
文章指出,長期以來,學校面向區域、貼近行業、融入産業,紮根中原大地辦大學,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不斷錘煉辦學特色。學校面向産業短板謀實題、解難題,針對區域需求激活力、煉特色,圍繞校地共生聚人才、搭平台,多年實踐貫通了校地校企人才、項目、平台、结果互通互動、共建共生、共融共享的良性循環、有效閉環,相關结果又反哺教學,深度融入到人才培養全過程,爲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構建提供了有力支撐。

全文如下:
在服務地方發展中激發科創動能
—— PP电子学院探索打造“校地共生”新样板
近日,在河南省超硬质料産業高質量發展交流會上,國內超硬质料首家上市企業河南黃河旋風股份有限公司與許昌學院簽訂了“金剛石複合熱治理质料産業化”項目研發協議。後續,兩家單位又簽訂了聯合組建超硬质料及制品産教融合協同創新基地協議書。
這並不是兩家單位的頭一次相助。早在2013年,雙方就簽訂了産學研戰略相助協議,配合探索校企深度相助。10年來,校企在人才、項目、平台、结果方面共育、共建、共享,通過技術革新促進新産品開發推廣,累計增加産值近9億元。
“長期以來,學校面向區域、貼近行業、融入産業,堅持科教融彙,深化産教融合。尤其是通過结构建設科技創新平台,實施科技賦能産業工程,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不斷錘煉辦學特色。”許昌學院黨委書記郭濤說。
面向産業短板
謀實題,解難題
以金剛石爲代表的超硬质料在航空航天、國防軍工、電子信息、勘探采掘等領域具有廣泛用途。與之相關的生産企業,河南省有300余家,位于許昌市的黃河旋風是該行業鏈覆蓋面最齊全的龍頭企業。
2021年,河南省微納米能量儲存與轉換质料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原學者”鄭直與黃河旋風相助建设“中原學者”事情站。事情站的目標很明確,希望圍繞超硬质料産業發展需求,針對超硬质料及制品産業發展過程中急需的關鍵共性技術,努力荟萃雙方優勢資源,加強關鍵技術供給,提升産業持續發展能力。
事情站建设後解決的第一個“卡脖子”問題,就是利用金剛石複合质料解決高功率密度電子器件的散熱問題。
“經過反複試驗,我們最終找到了低成本制備低密度高熱導率的金剛石/銅複合质料的要领。目前,該技術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结果轉化後市場前景很是好。”許昌學院院長鄭直說。
2013年,在校企双方签订产学研战略相助协议的基础上,该校教師武玺旺作为高条理人才,受学校派遣前往黄河旋风挂职,任粉末事业部技术总监。一年期满后,他又被企业一再挽留,继续留任。2020年5月,他出任该公司副总经理、研发中心主任。
“企業面對行業需求,需要擴充産能,提升技術。高校在人才智力方面存在優勢,可以助力地方企業發展。”在武玺旺看來,挂職的經曆使自己積累了大量産品開發和工程實踐經驗,爲後續的技術研發和專業教學提供了工程知識儲備與研發思路。
8年來,武玺旺完成了“超細預合金粉末的開發和産業化”等多個項目的研發,參與開發的系列産品爲企業增加産值3億元以上。由他參與起草的行業標准《金剛石工具用水霧化鐵銅預合金粉》,结果獲得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
在相助的基礎上,校企雙方還籌建了河南省超硬质料專用預合金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促成“黃河旋風金剛石工具用預合金粉項目”,並通過工信部“全國第六批制造業單項冠軍”産品認定。
不只在超硬质料領域,近年來,該校還聚焦區域産業轉型升級需求,産出了工業機器人高精度減速機、大規模全釩液流儲能電池高性能電極质料等一系列结果,持續爲企業提供技術支持,推動企業技術更新與産品升級。
針對區域需求
激活力,煉特色
對于地方應用型高校來說,如何激發創新活力,挖潛釋放動能,提升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是個大課題。
2019年12月15日,國際乒聯世界巡回賽總決賽上,中國運動員樊振東奪得男單冠軍後,高高舉起了一座鈞瓷冠軍獎杯。該獎杯的設計制作方,正是許昌學院。
鈞瓷是中國古代五台甫瓷之一,也是許昌市特有的傳統文化産業。隨著時代發展,鈞瓷産業遇到了燒成溫度高、還原氣氛碳排放量大,釉面缺陷多、釉質釉色重現性差,過分依靠經驗性燒制工藝、科技動力不足等一系列問題。
圍繞解決上述問題,鄭直團隊聯合企業展開科研攻關,將納米质料用于鈞瓷釉料,首創了納米质料均勻塗覆的要领,徹底解決了氧化氣氛下無法燒制鈞瓷這一行業難題。
不僅如此,團隊還開發了爐內氣氛場、溫度場同步控制技術,創制了智能控溫、均勻傳熱電/氣協同供熱窯爐,實現了釉層分相和微界面結構的精准調控,將制品率提高20%,碳排放量減少36%。
2022年3月,由鄭直領銜,大宋官窯、孔家鈞窯、正玉鈞窯等許昌鈞瓷文化産業知名企業配合申報的“鈞瓷釉微納結構調控技術及應用”结果,獲得2021年度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與此同時,該校還牽頭推動了“鈞瓷釉料加工技術規範”河南省地方標准的制定事情。從此,鈞瓷生産企業的鈞瓷釉料生産、加工過程中有規可循,有力推動了鈞瓷這張許昌文假名片的傳播。
近年來,該校不斷完善目標導向機制、校地相助機制、结果轉移轉化機制,建设健全産學研相助和科研结果轉化制度體系。革新優化了科研項目立項推薦制度,推行“揭榜挂帥”“賽馬爭先”,重大項目試行科研經費包幹制,注重整合科研資源,通過合理調配人力資源、設備資源、經費資源等,確保科研項目的高效有序持續開展。河南省食品宁静生物標識快檢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許昌學院食品與藥學院院長王德國及其團隊的结果就是革新的重要例證之一。
2021年,在河南省科學技術廳、河南省財政廳聯合下發的《關于“揭榜挂帥”科技項目立項的通知》中,王德國主持申報的項目“基于LMTIA技術的肺炎支原體等醫學診斷類核酸檢測試劑盒”乐成獲批立項。
“LMTIA技術可用于生物物種鑒定,已开端在植物源身分檢測、非洲豬瘟、新冠肺炎病毒等檢測中證明其有效性,市場前景廣闊。”王德國說。
“真金白銀”的經濟效益和“填補空白”的科技創新,已成爲學校服務地方産業轉型升級的有力佐證。
圍繞校地共生
聚人才,搭平台
教師从三尺讲台深入企业一线,效果如何?
2013年,PP电子市与PP电子学院配合启动校地人才共建“双百工程”。截至2019年,校地双方共选派100名教授、博士到地方企事业单元挂职,110名企业主干到学校担任兼职教授。2021年4月,“校地人才共建工程”启动,新一轮22名教師奔赴企业一线。
通过这一平台,校地双方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144个,建设产学研相助基地、实习实训基地301个,相助开展项目研发503项,相助开展技术攻关项目201项,累计锻炼教師400余人,部署实习學生1.5万余名。
在郭涛看来,教師直接接触经济社会生长和业内前沿科研项目,科技结果转化水平与组织协调治理能力不停增强,“真正实现了地方企业得实惠、学校生长有内涵、挂职干部增才干的多方共赢局面”。
高水平结果的産出依賴于高水平的科研團隊。目前,該校圍繞國家和地方重大發展戰略,重點打造质料與化工、電子信息、生物與醫藥等優勢學科,分別由鄭直、姚致清、黃繼紅3位“中原學者”擔綱組建科研創新團隊。“微納米結構與應用”等5個團隊入選河南省創新型科技團隊,“食品質量控制與檢測技術”等6個團隊入選河南省高校科技暨哲社創新團隊。
截至目前,學校已獲批院士事情站、“中原學者”事情站,省級重點實驗室、國際聯合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重點社科研究基地等重點平台18個。2021年,該校、許昌市質量技術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和孔家鈞窯有限公司聯合申報的“陶瓷制品有害物質分析與評估”實驗室獲批國家市場監管重點實驗室。
當前,在該校建設的許昌大學科技園裏,和許昌市共建的大型儀器共享中心,已成爲服務校內外各科研相助平台、爲當地企業提供研發支持的重要載體。該校與許昌市69家企業聯合建设了10個協同創新中心、7個産學研相助基地和17個工程技術中心,實施了“項目從産業需求中來—技術在學校産生—结果在學校周邊轉化—初創企業在大學科技園苗圃區孵化—成長企業在大學科技園産業園加速”五級聯動的全生態鏈科技结果“産轉”體系。
“學校的多年實踐貫通了校地校企人才、項目、平台、结果互通互動、共建共生、共融共享的良性循環、有效閉環,相關结果又反哺教學,深度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爲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郭濤說。
新聞鏈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3-04/03/content_62210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