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動態 >> 綜合新聞

《中國教育報》高教周刊頭條報道我校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

作者:刘军伟 鍾偉平來源: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 編輯:鍾偉平 訪問次數:發布時間:2019-05-20

 

 

5月20日,《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头条刊发《許昌學院曆時9年打造農耕文化博物館——從中原農耕文化中追尋大學的根與魂》一文,全文逾3000字,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我校农博馆建设的艰辛历程与目标定位,以及农博馆在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宣教育人、学术研究等方面的成效和积极意义,向社会各界展示了一个有情怀、有特色的高校博物馆,一个自觉肩负社会责任与文化使命的博物馆,一个开放与包容的博物馆。文章指出,“如今,它的意义已不仅仅是一个学校曆史的影象符号和校友的往日情思,还承载着珍藏农耕时代影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

文中還對我校在傳統農耕文化傳承創新與鄉村發展研究方面的成效及特色進行了介紹。文章指出,“學校在傳統農耕文化傳承創新與鄉村發展研究方面不斷積澱,形成了鮮明特色。除農博館外,先後建设中原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和中原農耕文化與鄉村發展研究中心,密切關注當前農村農業發展的理論與實踐課題,緊緊圍繞中原農耕文化的發掘保護和創新應用等問題,已形成了古今兼備、一體雙翼的涉農研究花样,形成了涉農研究“矩陣”。”全文如下:  

 

許昌學院曆時9年打造農耕文化博物館——

 從中原農耕文化中追尋大學的根與魂 

 

農耕文化博物館門前的日晷

當我們感歎傳統農耕文明漸行漸遠之時,許昌學院卻用一個特色鮮明、藏品豐富的高校專題博物館細細描摹出了它的背影,珍藏下了過往時光的記憶。

今年5月18日是第43個“國際博物館日”,走進許昌學院,在逸夫圖書館西側,有一座造型別致的兩層樓房,青磚牆,紅瓦頂,典雅的白色立柱,縱深的屋檐長廊,在校園裏顯得格外醒目。“欲知華夏農耕事,且看中原稼穑圖”“稻黍稷麥菽豐饒中原八萬裏,仁義禮智信凝聚華夏五千年”,一幅幅意味深長的對聯,更顯和諧。

这里就是2012年落成开馆的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后文简称“农博馆”)。这座修建,原样原大地复制了该校前身于20 世纪 50 年代建在老校区的一座仿苏式文科教学楼。如今,它的意义已不仅仅是一个学校曆史的影象符号和校友的往日情思,还承载着珍藏农耕时代影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

眼光與決心

“古樸物件勾起了许多古樸的回憶,有中原大地遠古先人的智慧結晶,也有近代國民豐富的文化生活,當然還有小時候做農活兒時的珍貴回憶。中原農耕文化博大精深,令人歎爲觀止。”這是參觀者張康凱的留言,類似參觀者的留言現在已有厚厚的幾十本。

開館6年多來,來自省內外的參觀考察者絡繹不絕,贊譽良多。農博館所承載的宣教育人功效、文化傳承功效和學術研究功效日益凸顯。與此同時,農博館也获得了上級有關部門的充实肯定和鼎力大举支持:作爲河南省文物局批准建设的全省首座以農耕文化爲主題的博物館,2014年、2015年分別被中國博物館協會和全國高校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吸納爲團體會員。近年來,先後被命名爲許昌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優秀展示館。

回溯2010年最初動議創建農博館之時,師生教職工的看法並纷歧致。雖然许多人看到了它的意義和價值,但也有少數人認爲許昌學院並非農業院校,建這樣的博物館是不是多管閑事?是不是浪費精力財力?

学校为此召开了专题论证会,经过深入讨论,各人一致认为,中原地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同时也是传统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当历史跨入20 世纪后期,陪同着革新开放和现代科技的飞速生长,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工具和农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用品等已经或正在发生着革命性厘革。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功效之一,站在时代转换和文明嬗变的历史节点上,抢救性地建设农耕文化专题博物馆,不仅是须要的,而且是十分迫切的。

建館定位 

沒有一間房舍、沒有一件藏品、沒有一絲經驗,僅僅只有一個理念,這就是當時的建館基礎。但是,建館團隊認爲,只要有了社會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其他的都可以“無中生有”,都能夠一步步創建!
基建團隊立即動手,圖紙很快變成了樓房,農博館創建團隊隨即確立了“五字方針”的建館定位:

一是“中”,就是立足以河南省为 主要区域的大中原,努力挖掘和生动展现中国中部地域传统农耕文化的特征和风貌;

二是“近”,就是以当下为历史立足点回望已往,重在纪录和展示近代以来农耕文化面貌,着力掌握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 农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节点,真实纪录和展现刚刚消失与正在变化的事物和境况;

三是“深”,就是深入挖掘和揭示“人”“物”“事”“技”“境”的曆史脈絡與文化底蘊,突出高校博物館應有的育人功效、研究功效和文化內涵;

四是“全”,就是全方位展示农耕社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耕风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勾画出中原农耕文 化的全景图;

五是“真”,該館展品不求外觀華麗,但求真品真實,所有展品均由民間搜集而來,甯缺勿仿、甯舊勿新,盡可能原汁原味地反映傳統農耕風貌。“接地氣、通民情、貫古今、重文化,融宣教育人功效、文化傳承功效、學術研究功效爲一體”被確定爲本館特色。

創造一些理念的東西,似乎並不難,最難的莫過于搜集展品。由于農村早已發生很大變化,展品搜集起來十分困難,但越是展品難搜集,越證明創建這樣的博物館具有须要性和迫切性,越是不能退縮。功夫不負有心人,隨著開館後幾年來的持續搜集,現在該館已經成爲全省、乃至全國農耕藏品最全、最爲系統、最接地氣、最具學術價值的專題博物館。

農耕文化博物館展品

功效彰顯

自2012年12月30日開館以來,農博館受歡迎的水平和産生的社會影響遠遠超出了建館之初的預料,其中不乏專程到訪考察的來自美國、英國、日本、新西蘭等國家的有關團隊和農業文化研究學者。
    在每天熙熙攘攘的旅行队伍中,青少年學生占较大比例。为了充实发挥农博馆的宣教育人功效,除牢固展览外,农博馆在每年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遗产日期间,积极筹谋举行种种专题教育运动。

作为一座建在高校的博物馆,农博馆的研究功效日益凸显。为切实做好农耕文化这篇大文章,PP电子学院于2014 年启动了含有8项子工程的“中原农耕文化影象传承工程”,逐步展开有关事情。其中,学术研究具有基础性、决定性意义,它是传承生长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农博馆团队成员认为,不仅需要对农耕文明溯源追流,罗致富厚营养,而且需要考究现代以来、特别是革新开放以来农耕嬗变的历程与趋势,面向未来,推进传承;不仅需要认真搜集、整理和消化吸收历史留下的文籍资料,更需要针对刚刚离去和目前尚存的传统农耕生发生活方式开展深入视察研究。

中原農耕文化與鄉村發展研究中心的團隊持續深入河南省各個市縣偏遠農村開展田野調研,獲取了大量的資料、圖片、視頻品级一手质料,同時認真開展整理和研究,著手撰寫“中原農耕文化記憶傳承工程”叢書。爲給當前和今後的學術研究及參觀學習打造權威的資料平台,農博館與學校圖書館聯起手來,建設以“傳統文化·農耕文明”爲主題的大型文籍資料庫。目前已搜集全省各個市縣的地方史志,以及大批關于民俗、非遺、古村名鎮等有關資料。

學校在傳統農耕文化傳承創新與鄉村發展研究方面不斷積澱,形成了鮮明特色。除農博館外,先後建设中原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和中原農耕文化與鄉村發展研究中心,密切關注當前農村農業發展的理論與實踐課題,緊緊圍繞中原農耕文化的發掘保護和創新應用等問題,已形成了古今兼備、一體雙翼的涉農研究花样。

學校建設的中原農村發展智庫(大數據)平台入選教育部“曙光計劃”百校工程大數據的焦点節點單位,建设了包罗中原印象村史檔案在內的精確到村的數據查詢系統。此外,學校還建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基地、許昌發展研究院、颍川文化研究中心、許昌中國鈞瓷研究院等研究機構,形成涉農研究“矩陣”。

農耕文化博物館展廳

開放傳承

中华民族传统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历史厚重。中国地域辽阔,差异地域的农耕文化各具特色、富厚多彩。作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 中华农耕文化的掘客、研究、传承、生长,绝不是一两个或少数博物馆力所能及的。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由于建館較早,對于影響帶動省內外形成農耕文化專題博物館建設新偏向起到了積極作用。農博館以開放的思路和眼光,力促省內外創建同類博物館,攜起手來配合爲珍藏農耕記憶、弘揚傳統文化、教育子孫後代、傳承中華美德作出努力。

許昌學院黨委書記闫紀建体现,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及其相關研究事情是學校內涵發展的重要结果之一,已經成爲學校服務社會的重要平台,也是學校對外輻射影響力的亮麗名片,學校將進一步利用好這個平台,以農耕文化爲切入點深入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凸顯高校學術研究的優勢,更好地發揮綜合效益。

“我們應該明白從哪裏來,記住通往故鄉的路,守住心靈深處那片家園。”有參觀者寫下這樣的留言。

青山綠水,悠悠鄉愁,寄情農耕,情懷所至。許昌學院正在用一座博物館的情懷力證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文化傳承的使命擔當,回望傳統農耕生活,更感今日幸福,展望未來,我輩更當共勉。

新聞鏈接:http://www.jyb.cn/rmtzgjyb/201905/t20190520_234960.html

 

 

 

PP电子学院地址:中国·河南·PP电子市八一路88号 邮编:461000 电话:0374-2968866 招生致电:0374-2968818

PP电子学院信息化治理中心 制作 意见与建议请发邮件到 wlzx@xcu.edu.cn      豫ICP備08001014號 豫ICP備08001014號

豫公网安备 41100202000119号 豫公网安备 411002020001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