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校第三届樱花文化节期间游人如织,盛景怡人。(摄影 卢晓红)
“櫻花紅陌上,楊柳綠池邊,燕子聲聲裏,相思又一年。”每年的仲春時節,翹首以待聞理路的漫天櫻花,是師生們和數以萬計慕名而來的遊人最美的一段心事。
三月到許院,賞櫻花盛景。這似乎也成爲了一個約定,不僅約一場燦若雲霞的花事,更是爲了一份校園獨特的書香氣質和人文情懷。鍾靈毓秀的師生,把熱情融入學術之美、人文之美,把傳統文化和區域文化魅力帶給了書香裏的三月——
師生用心,辦靓櫻花節
3月21日,我校第三屆櫻花文化節開幕。連日來,櫻花大道上,時時處處都有師生們忙碌的身影,他們的才華、智慧、熱情和用心,是美不勝收的一道靓麗風景線。學校的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鈞瓷文化藝術館、地球科學館、吳道子美術館等免費開放。鈞瓷文化藝術館的事情人員介紹說:“這些天,參觀者絡繹不絕,團體預約人數每天近千人,幸亏我們提前在全校招募了志願者來引導,他們天天都要事情十多個小時......”

樱花大道两旁,不时有音乐舞蹈学院师生和大學生艺术团的同学们,通过无伴奏人声合唱、民谣吉他弹唱等,通报着他们的专业才气和“校園好聲音”,曾在全國大賽获得特等獎的啦啦操隊員們也特別爲櫻花節獻上了多支熱舞。他們的青春活力也熏染著前來賞花的遊人,各人駐足花樹下,似乎也追念起那親切動容的,來自校園的青蔥回憶。

櫻花樹上,還挂著不少同學們自己動手制作的工藝品。櫻花樹下,有差异專業同學帶來的櫻花樹脂、櫻花扇面、櫻花拼圖、櫻花發飾、鈞瓷飾品、櫻花擺件等,“把課堂上學的知識融入到櫻花文化節的周邊産品裏,我特別自豪!”化學化工學院的李安琪說。

我校特別爲本屆櫻花文化節印制、發行了主題明信片,邀請美術學院的代禮勝、張豔麗老師創作油畫和工筆畫,作爲“櫻花文化節明信片”的主圖案。靓麗精致的明信片驚豔了許多遊人,市民王女士說:“我都不忍心拿來郵寄,這明白是藝術品嘛,我要好好收藏起來。”

書香校園,與文化邂逅
櫻花樹下,泡一壺春茶伴悠悠古筝曲,著端重典雅漢服,揮一揮衣袖惹滿庭花香,畫上臉譜就搖身變爲戲中人。櫻花節期間,學校的風信戲曲社在櫻花大道上,爲百余名遊客手繪了各式臉譜。遊客們笑說“塗上油彩,穿上戲服,一日夢回千年”。曆史(文化)旅遊學院的師生們,則在櫻花樹下擺起了“茶攤”,爲行人演出中國傳統茶道與古筝演出,讓市民在欣賞櫻花的同時了解中國茶文化。

“著我漢家裳,興我禮儀邦。”未央漢服社的同學們身著漢服,三五成群在花間遊走。春風掠面,衣袂飄然,不禁讓人聯想起“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還在東西兩側的傳統文化園舉辦了“詩情畫意贊家園”展覽,兩百多幅攝影作品,讓觀衆體會到“美麗校園”“文明許昌”“寫意家園”“田園詩韻”“擁抱自然”的魅力,其中不少作品都是學校教職工利用業余時間拍攝的。負責展覽的相關人員告诉我们,PP电子学院是一所开放的、包容的大学,希望看到本次展覽的朋友们能感受回归校园、拥抱自然的乐趣,关注PP电子学院、許昌的發展。
遊客劉先生說:“我發現所到之處,無不感受到咱們傳統文化和區域文化魅力,我明年還要帶著孩子來咱兒這看花,看文化!”
傾心于此,情結于斯

連續三年傾心舉辦的櫻花文化節,以她獨特的書香氣質、人文情懷而漸制品牌,影響力和關注度也年年攀升。今年學校官方微信的文化節倒計時推文,短短時間就達到7.5萬次的閱讀量,微博話題討論突破52萬次,新華網、河南電視台、大河報客戶端等多家媒體紛紛報道,許昌市各路媒體的連篇報道更是刷爆了市民們的“朋友圈”,省內外的攝影、詩詞愛好者紛至沓來,在各自的“美拍”“抖音”裏呈現著缤紛美景。

“朋友圈”里热闹特殊,樱花路上游人如织,返校校友挂号处欢声笑语。今年,有不少校友不远万里从全国各地回到母校,要看一看那印在青春里的“最美樱花”。我校78级物理系校友就把结业38年的聚会部署在樱花文化节期间,他们中年纪最大的已经75岁了。在东风浩荡里遥想当年,他们感伤良多:“那时我们全校才有400多學生,没想到今天能看到母校生长到天翻地覆的变化,内心很是澎湃,自豪满满!”2002级法政学院的校友张丹丹和她的同学说:“我们是第一届PP电子学院新校区的學生,其时来的时候学校只有一个餐厅,两栋教学楼和宿舍楼。现在的PP电子学院更有大学的风貌,学术气氛浓重,学弟学妹活力四射,真是感概万千!”

走过樱花书香(摄影 卢晓红)
是的,不經意間,聞理路上的櫻花樹已經有十四年的光景了。十四年,櫻花芬芳浸染了校園,溫柔了來自四面八方懷揣夢想的莘莘學子,她們也見證了學校的峥嵘歲月,成爲無數許院人共有的一段揮之不去的情誼和記憶。學校的發展也正如這枝繁葉茂、錦簇繁盛的花樹——长于斯,奋斗于斯,芬芳于斯。(图文统筹 钟伟平 甯智沛 图文收罗:程丹洋 葛芷君 孫心悅 龔常委 王雪珂 闫娜 陳浩軒 李珂 史甜宇 孟千群 袁婷婷 徐艳 李融融 董晓龙 赵晓晴等 特别谢谢卢晓红等师生提供摄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