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科技日報》2015年4月14日第07版以《社會需要這樣“立地頂天”的人才——應用技術大學許昌學院的轉型啓示》爲題對我校轉型發展進行深入報道。
《科技日報》是承擔黨和國家科技宣傳任務的主要新聞機構,是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中央綜合大報,是黨和政府在科技領域的喉舌。作爲一家全國性新聞傳媒,《科技日報》立足于全面、准確、及時地宣傳黨和國家的科技方針、政策及我國科技戰線的重大成就;傳遞國內外最新科技信息,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精神;探索追蹤科技創新和科技體制革新中的熱點、難點;全方位、多視角報道先進生産力及先進文化發展偏向。
報道內容如下:
社會需要這樣“立地頂天”的人才
——應用技術大學許昌學院的轉型啓示
■教育革新·轉型升級
文 本报记者 王 怡
在企业挂职深入生产一线,体会将知识变为生产力的历程,教師发出 “锻炼太有意义了”的感伤;在校企联合建设的创新中心里研发,在企业实践基地加入工程,學生笑着说 “我的未来特别有希望”;把去学校授课作为每周必备日程,相助的科研项目即将建厂生产,企业家真诚地说“这样的相助还将更多” ……
在河南許昌學院,這樣的情景成爲常態。
在全国600多所专升本的地方高校面临同质化教育、 竞争力有限的情况下, PP电子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出了“省里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全力支持、企业全面加入、高校主动转型”的“PP电子模式”。这种高校主动融入地方、 地方政府鼎力大举支持的良性互动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双百工程” 打造校地相助样板间
“我们公司与学院的相助,是双赢,不,是多赢。”PP电子市花都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凯亮这样坚定地说。作为PP电子市与PP电子学院校地共建人才 “双百工程” 首批挂职人员之一闫慧博士2013年底进入该公司挂职,任副总经理。
園林專業教學與施工實踐,需要修建、结构学、土木、水利水电、气象土壤等各方面的知识。在闫慧博士挂职一年时间里,他加入主导了护城河、广场和幼儿园等多个项目的设计与施工。大大提升了他在对各方面知识和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 “企业的许多项目让我眼界大开,原来那种从书本到书本,从校门到校门的思路完全被打破了。”闫慧说,“现在,在真正重新到尾做了工程项目后,理论知识有了支撑,教学有了底气。”这学期,闫慧已经将企业施工实践中的案例融入了他的教学计划。
从 “双百工程”中获益的不仅仅是高校教師和教学,其实,教師所挂职的公司也感受到知识带来的生长。“公司生长到一定阶段,支撑公司继续壮大的,是科技的力量。”杨凯亮感伤,从2000年开办公司至今已有15年的历程,“闫博士来了,资助我们把经验系统化,我也重新学习了前沿的科学进展。这是对我们技术实践的又一次指导,公司的生长也上了一个条理。”可喜的是,这次高校与企业的“联姻”,还促成了园林景观植物新品种“华都瑞雪”的问世,目前专利正在申请中。
事实上,得益于“双百工程”的高校教師和企业另有许多。PP电子市委组织部和PP电子学院自2013年起联合组织实施校地共建的人才“双百工程”,5年内要从市机关、 企事业单元或行业一线聘请 100名工程技术专家和治理专家担任PP电子学院兼职教授或科技照料,PP电子学院则派出100名中层干部和专家、教授、 博士深入市机关、 企事业单元挂职锻炼,双方每年互派20名左右。
“我们的初衷,是通过校地共建人才‘双百工程’,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師队伍,同时吸引一批来自企业兼具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的高条理人才,为学校教学和建设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服务。”PP电子学院党委书记王清义说。
校企联动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这样大规模的互动,受益的不只是企业和高校专家教師。由于教師会将实践经验带给學生,PP电子学院培养出的學生更全面、更切合企業要求,也更具發展潛力。
應用技術大學要培養怎樣的人才?應該怎樣培養人才?
近年來,許昌學院在應用技術人才培養過程中探索的“許昌模式”回覆了這兩個問題。
“这是我们和企业配合编著的教材,可以说是海内高校门路桥梁工程专业里, 针对公路养护偏向的第一本专业教材。”PP电子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王俊接受记者采访时,拿着“公路养护”一书,自信地介绍说。这本教材是土木学院和河南万里路桥团体有限公司联合体例的。“如果公路上泛起一条裂缝,怎么办?我们要求學生既要知道怎样处置惩罚,使用什么样的机械和质料,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教给學生这背后的原理、知识。”王俊的这一看法,代表了大部门PP电子学院教职工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教育中一直坚持的教学思路。
應用技術人才培養必須堅持産教融合、工學結合,讓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讓課程結構對接行業需求、課程內容對接職業標准、教學過程對接生産流程。
河南万里路桥团体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孙东坡告诉记者,经过团体与PP电子学院联合体例教材、设计培养计划的方式,不光缩短了學生到工程现场适应的时间, 而且由于具备系统知识和专业素养,能够有后劲的连续生长,促进學生在其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越走越宽。
目前,该学院正在进行结业考核模式革新,结业时对學生进行综合考试,将结业设计多样化,學生可以选择论文和传统结业设计,也可以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和项目预算,还能进行以实验室课题为基础的实验。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找准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我们不能仅仅培养纯粹技术性、岗位指向较为单一的技术人员,我们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學生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要有熟练的职业技术,更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能够在生产一线解决一些技术难题。”PP电子学院卖力人体现,學生的培养始终是PP电子学院革新中的重点。“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學內容、教學要领等進行全面革新,構建起與應用技術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的人才培養體系。”
顶层设计 华美转身背后的革新经验
在PP电子学院的采访中,记者感受更多的是 “激情” 二字。这种激情不仅来源于學生,来源于教師和学院,也来自和PP电子学院相助的各个企业。“我们把由 ‘双百工程’带来的相助看作一个开端,就像一把火苗,点燃各个方面的生长空间。”一位加入了“双百工程”的企业家这样比喻。
“像这样的地校人才互动力度在我市历史上是空前的。”PP电子市委组织部卖力人这样评价。“要实现转型生长,必须依靠政府、学校和工业界的紧密相助,这是我们‘PP电子模式’里最显著的一个特点。 ”
“许多學校認爲轉型很難。而轉型發展的基础目標就是要更緊密地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怎麽能服務好呢?首先是地方政府能夠把學校的發展納入到整個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去。在政府的支持下,迅速把許昌學院和許昌的優勢企業結合在一起。”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主任陳鋒曾經這樣評價許昌學院的發展轉型過程。
他说,“PP电子模式”对河南乃至全国高校转型都有重要启示意义。PP电子学院,这所恒久以师范教育为主、举办本科教育仅13年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逐渐从全国1999年以后专升本的600多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同质化教育、 竞争力有限的尴尬局面中走出,实现了向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华美嬗变。
这样的华美转身,来的并不容易。在其背后,有着学校领导和地方政府的无数思考,这样的厘革与跳跃,需要勇气与激情,更需要放眼未来的顶层设计。 “面临转型,地方本科院校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已往的办学定位进行重新审视。在办学定位上,地方本科高校必须遵循‘两个纪律’,即必须切合高等教育自身生长纪律和地方经济社会生长纪律。”王清义这样感伤。
建设行业学院,是PP电子学院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生长结合的一大特色。 “除了要上人力资源的专业课外,我们还加入了发制品行业的许多专业课,另有时机进入公司实验室,加入行业论坛展会,有了更多接触行业的时机。”PP电子学院瑞贝卡学院人力资源专业大一的學生李玉洁说起话来笑颜如花,“我对行业很了解,我觉得未来特别有希望。”
李玉洁所在的学院是PP电子学院与中国发制品行业协会、河南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联合建设了瑞贝卡学院,这是全国发制品行业唯一一所校企相助辦學的行业学院。据PP电子学院教务随处长张元敏介绍,2015年,PP电子学院的校企相助扩展到了多个层面。除瑞贝卡学院之外,还建设了电梯学院,路桥学院、汽车学院等行业学院也在积极筹建。目前。学校以行业学院为契机的校企相助育人的要领, 正在向更深层面生长。
此外,学校还与企业配合搭建了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在超硬质料、 建设工程低碳技术到发制品生产等领域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相助中,该校电气工程学院研制的高性能光伏并网逆变器、光伏控制器、拟变型电焊机、数字化电力线载波机等产物,实现产值1.2亿元;化学化工学院研制的药物中间体为企业缔造了数千万元的经济效益; 外貌微纳米质料研究所开发了盐结晶、 枕芯盐等新型产物, 河南省盐业总公司在PP电子投入5000万元建设的新型盐产物生产线即将投产。2014年,PP电子学院获得的专利数凌驾了已往10年的总和。
“PP电子学院紧紧围绕以内涵提升为焦点的转型生长,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为奋斗目标, 做到了三个‘坚定不移’:一是坚定不移地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态办学的生长之路,围绕地方主导工业着力打造契合地方需要的特色专业群, 突出办学定位的‘地方性’;二是坚定不移地走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生长之路,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双师结构教師队伍,实现产教融合、校企相助、工学结合, 突出办学定位的‘应用型’;三是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办学的生长之路,积极建设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平台,探索建设具有鲜明行业配景的创新型行业学院,突出办学定位的‘服务性’。”王清义这样总结几年来学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经验。
激情革新中,許昌學院爲其他地方高校帶來的啓示,還將更多。
新聞鏈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