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下午,第14届“金刺猬”大學生戏剧节闭幕式暨颁奖仪式在北京向阳9劇場圆满落幕,我校原创话剧《当归》剧组凭借着认真的创作态度与对戏剧的热爱、坚守获得评委会的一致认可,问鼎本届大學生戏剧节最高奖项“金刺猬奖”。同时,话剧《当归》也获得优秀剧目奖,黄洋洋同学获得最佳演出奖。自大學生戏剧节开办以来,我校成为首个摘得最高奖项“金刺猬奖”的河南高校。
话剧《当归》由PP电子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张晶晶老师编剧,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王晓凡老师(PP电子学院特聘教授)导演,PP电子学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學生们配合演出完成。《当归》是一部扎根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讲述祖孙三代人背井离乡而又故土难离,在“归与不归”之间难以取舍、魂牵梦绕的故事。一个是拥有高学历在京独自打拼的精英女儿,一个是革新开放初期进城谋生、历尽艰辛的个体户母亲,一个是祖祖辈辈与土地相依相守、难舍难离的农民姥姥。三代人的乡愁情节是中国数以亿计家庭的缩影,也是行进在厘革之路上的中国故事。《当归》在8月10日、11日晚北京9劇場TNT劇場连演两场,受到好评。副院长黄怡俐专程赴京寓目、指导學生演出。
國家話劇院一級退休導演、戲劇教育家林蔭宇老師這樣評價:“全劇演出基本遵照寫實主義手法,著意細節刻畫、性格塑造與人物情感的積累和迸發,演出細膩真實。”
“金刺猬”大學生戏剧节颁奖仪式上,著名戏剧导演赖声川、北京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杨乾武为《当归》剧组发表“金刺猬奖”,并给予评语:该剧关注北漂一族的生存困境,探讨的是这一群体该往哪里去的未卜命运。全剧演出细腻真实,编、导、演创作完整统一。剧中主人公身处两难境地,发出疑问:“我的根在哪里?!”——面對這樣的疑問,作品沒法給出答案,而劇名卻寄予著希望,暗寓著生活的偏向——“當歸甘溫,生血補心,扶虛益損,逐瘀生新”。
專業評委們不僅肯定了《當歸》關于當下社會的人們對精神家園與歸宿的思考意義,也肯定了我校編劇演出教學實驗班是戲劇專業在綜合性大學中的一種新式教學模式探索和實驗。我校編劇演出教學實驗班,建设于2012年12月,由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王晓凡(PP电子学院特聘教授)与PP电子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青年教師张晶晶相助授课,旨在探索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优才优育,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与实践型人才。
“金刺猬”大學生戏剧节开办于2001年,已經成爲全國頗具代表性的實力戲劇節品牌。今年共有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60所高校的72個劇社參與報名,劇目共計92部。來自北京戲劇家協會、中央戲劇學院、北京人藝、中國藝術研究院等單位的12名專業評委,對92部參賽劇目進行集中評審,最終有15部剧目入围并到北京加入大戏节展演,《当归》为其中之一。(图片由文學與傳媒學院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