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校地相助 人才共建“雙百工程”促轉型
——許昌學院深化轉型發展的探索和實踐系列報道之二
本报记者惠婷 本報通訊員朱國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等院校要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需要有一支既具有紮實的理論功底,又熟悉社會經濟發展實際、具有動手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爲了搭建校地相助、校企相助橋梁,了解社會實際需求,打造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形成長效機制,2013年12月,PP电子学院与PP电子市政府签署《战略相助协议书》,双方将积极开展校地、校企相助,增强政产学研对接事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战略相助的重要内容之一,双方制定并实施了校地人才共建“雙百工程”,其主要内容是:在5年內,許昌學院分批選派100名中層幹部、高層次科研人員到許昌市轄區內企業、事業單位挂職鍛煉,培育“雙師型”師資隊伍,搭建校地相助、校企相助橋梁,加速科研结果轉化;同時,許昌市委、市政府從地方企業、事業單位分批選派100名熱愛教育事業、具有相應專業配景和專業水平的高層科研人員、治理人員,到許昌學院兼任教授,參與對口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學科建設、課程體系建設等事情,改善人才培養模式,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構建實踐平台建設,促進學校和社會對接。
2013年11月底,許昌學院首批選派到地方挂職的20名中層幹部、高層次科研人員全部到崗,被分配到許昌市下屬市(縣、區)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從事挂職鍛煉事情。當年12月31日,許昌市當地知名企業的27名企業高層工程技術研究人員、高級治理人員走進許昌學院,擔任許昌學院兼職教授,以兼職教授身份踏上了許昌學院的講台,並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學科建設、課程體系建設、校企相助科研平台建設等事情。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一年時間轉瞬即逝。校地相助、人才共建、轉型發展,效果究竟如何?
走出校園,搭建校地相助橋梁,培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助推地方經濟發展
習慣了在象牙塔內關門教學、研究的高校教師,與日新月異的社會經濟發展實際會存在一定距離。纵然是高校科研事情,也往往是在做完實驗、發表論文、完成科研項目之後,便束之高閣,萬事大吉。科技要真正轉化爲現實的生産力,许多時候尚有一段距離。不僅如此,這種關門辦學的要领,很容易導致教師自身知識體系的老化,高校課堂知識與社會現實逐步脫節,並因此導致高校畢業生接受的教育越來越脫離社會實際,不適應社會需求。
“雙百工程”的实践证明,当高校教师走出校园,直接接触社会经济实践的时候,这种情况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一是为校地相助、校企相助搭建了桥梁和纽带,高校教师贴近了社会现实,发现了新问题,形成了新知识,总结了新理论,改善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能力,培育了“双师型”教师,更有利于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二是结合社会现实开展科研事情,真正实现了科技就是生产力。
許昌市鄢陵縣是我國著名的臘梅文化之鄉,園林苗木花卉業是當地的支柱産業之一。2013年11月,許昌學院城鄉規劃與園林學院教師闫慧博士被選派到許昌花都集團公司挂職。挂職期間,他共負責完成該公司12項園林景觀工程的投標、方案制訂和競標彙報事情,參與競標項目全部中標,目前所有設計方案均處于施工階段。
闫慧始終牢記教師使命,努力尋找機會,搭建相助橋梁,促進校企相助。他充实利用公司資源,依托公司的苗圃基地建设了許昌學院風景園林專業植物實習基地,2014年春季開始已經承擔許昌學院風景園林專業學生的實習任務。他將公司承建的園林建設項目作爲在校學生認知實習實訓基地,帶領學生通過項目設計前、施工中、完成後的三次現場參觀,認知實習,讓在校學生對本專業內涵有了更深的認識。他還依托公司承接的設計項目,組織許昌學院風景園林專業學生開展設計競賽。這種以真實項目爲配景開展的競賽活動,获得了在校大學生極大的歡迎與支持,學生表現出很高的參與熱情。設計競賽的舉行,也充实顯示了校企相助模式爲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優勢。
2013年11月,PP电子学院教师、质料学博士武玺旺作为校地人才共建“雙百工程”交流人员之一,被选派到PP电子当地上市企业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挂职锻炼。2013年12月份,該公司發往外地的一批産品因爲發潮、流動性差的問題被退貨。武博士結合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對粉體事情的經驗,拿出理論數據進行論證,拿出了增加烘幹工序、增加含水量出廠檢測指標的技術方案,迅速妥善地解決了該問題。該公司金剛石觸媒項目技術含量高,行業門檻高,項目長期無法大面積推廣,一度處于半停産狀態。武玺旺博士出任觸媒項目攻關小組組長後,帶領觸媒項目研發團隊經過不斷嘗試、艱難攻關,終于破解難題。
除了爲企業做貢獻,武玺旺博士牢記初衷,多方協調,積極推進校企相助。他協助學院主管領導與黃河旋風簽訂了《戰略相助框架協議》,在公司建设了學生實習基地,目前正在積極推動金屬粉末事業部與許昌學院相關院系建设聯合實驗室,配合申報許昌市工程技術中心的事情。
河南是我國甘薯(紅薯)生産第三大省,種植面積和總産量均占全國的1/10以上。紫薯是甘薯的特有品種,具有多種保健作用和較高的開發利用價值。但是,我國目前60%以上的紫薯仍停留在鲜食水平,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物种类很少。专攻食品工程专业的PP电子学院教师刘海英博士,在“雙百工程”中被选派到禹州市紫烨红食品有限公司,主管公司生产技术。她如鱼得水,找到了自己施展才气和学识的平台,为企业解决了一系列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企业领导视为“宝物”。挂职期间,刘海英博士作为项目卖力人,以该公司名义主持申报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该项目针对海内现有甘薯果脯生产加工设备存在的缺陷,研究开发适用于甘薯加工的现代化果脯生产流水线设备,对于全面提升海内甘薯果脯的质量品质及生产效益有着重要意义。该项目目前已经通过市级、省级和科技部的审核。
作爲許昌學院教師,劉海英還積極促成和開展校企産學研相助項目。在她的努力下,2013年11月,該公司與學校簽訂了校企《紅薯深加工相助協議》,就紅薯提高果脯質量、果脯副産物綜合開發、甘薯莖葉的開發利用等達成相助協議。2014年5月,該公司與許昌學院簽訂校企相助項目“發酵型紫薯保健醋高附加值産品開發與産業化”協議。這些項目將依托許昌學院的實驗技術和條件,結合企業的産品生産和銷售治理能力,實現校企産學研用結合,爲學校實驗室研發産品走向企業生産、走向市場探索途徑。
許昌學院鍾宁静博士挂職單位是禹州市和彙超硬质料有限公司。鍾博士到和彙公司以後,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自己掌握的治理學理論知識,結合企業經營實際,在公司基礎治理、組織架構、公司發展戰略、員工績效評價、營銷治理、産品質量控制、成本控制、薪酬治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決策建議,有效提高了企業治理水平和盈利能力。
除了直接深入企业一线的经营治理和工程技术人员,PP电子学院选派到PP电子市政府机关挂职锻炼的中层干部,也都取得了不俗的结果,获得了挂职单元的高度赞扬。尤为重要的是,加入校地共建“雙百工程”的绝大多数教师都体现:通过挂职锻炼,搭建了校地相助、校企相助的桥梁和纽带,不仅用自己掌握的科技文化知识为地方政府、企业做出了孝敬,越发深了对社会经济生长实际的了解,完善了本人的知识结构,提高了自己的事情能力,掌握了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对今后的人才培养和教学事情做到了心中有数。这将对今后的事情发生深远影响。
引進地方教育資源,催化學校教學革新,培養應用型人才
除了选派优秀教师走出去,通过挂职锻炼,搭建校地相助桥梁,PP电子学院还接纳“请进来”的措施,开门办学,引进社会高层技术和治理人才踏上讲台,加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科专业建设、搭建实践教學平台和科技研发相助平台,培养真正切合社会经济生长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育方面,PP电子学院依托校地人才共建“雙百工程”,从地方企业、事业单元中选派热爱教育事业、具有相应专业配景和专业水平的高层科研人员、治理人员,到PP电子学院兼任教授,加入专业对口院部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学科专业建设、课程革新、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事情,相助搭建科研平台,协同加入科研事情,建设高端的科研创新平台和研发团队,促进学校和社会的对接,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
2013年12月31日,許昌市當地知名企業許繼集團副總工程師李瑞生,黃河旋風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王裕昌,禹州鈞瓷研究所所長、國家工藝美術大師張金偉等27名許昌市企業、事業單位的高層工程技術研究人員、高級治理人員,擔任許昌學院兼職教授。在這樣一批來自生産第一線的高層次技術人才的直接參與下,許昌學院電氣(機電)工程學院、食品工程學院、美術學院等單位,通過內部培養和外部聘請相結合、專職教師與兼職教師相互補充的方式,逐步打造了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他們全程參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包罗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和優化、學科建設與專業課程的開發與設計等,及時將企業、行業的新知識、新技术、新工藝融入教學內容,實現了教學內容與企業需求的有效對接、學校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企業用人標准的准確對接。
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通过校企相助,专业革新,联合开办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学科专业。河南万里路桥(团体)股份公司是海内在公路与桥梁制作与维护行业的知名企业之一。在“雙百工程”中,PP电子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被选派到万里路桥挂职锻炼,与此同时,万里路桥公司董事长张良奇被PP电子市选派到PP电子学院担任兼职教授。在当前海内该专业办学经验缺乏、教学资料严重不足甚至完全空白的情况下,PP电子学院和万里路桥团体联合探索培养公路养护与维护人才的新路径。双方配合讨论,联合制定培养计划。教学方面,在学院现有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适当加大门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门路维修与养护、新型养路质料等路桥相关课程的课时比重,以促进土木工程专业(路桥偏向)向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人才的偏向转型。没有教材,万里路桥团体选派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和PP电子学院专业教师联合组成课程组,遵循教育纪律和工程实践,自己编写教材,开展教学运动。目前,学生对万里路桥专家的授课内容和要领反映很好,评价很高。
PP电子学院党委书记王清义体现,作为地方本科院校,PP电子学院始终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生长作为办学的生命线和兴校之源,坚定不移地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办学生长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生长之路,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办学生长之路。校地共建“雙百工程”的实践证明,面向社会,服务地方,是高等学校生存和生长的必由之路;校地校企相助,优势互补,相助共赢,是地方高校生长壮大的新路,这条路还要继续走下去。
新聞鏈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4-12/02/content_118778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