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當前位置: 首頁 >> 媒體報道 >> 正文

【中國教育報】一門鈞瓷設計課的“窯變”

作者:來源:中國教育報 編輯:孫旭濤 訪問次數:發布時間:2024-05-06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這句話形容的正是鈞瓷和其獨特的“窯變”之美。鈞瓷爲宋代五台甫瓷之一,是河南許昌乃至中國的一張重要文假名片。

“鈞瓷制作工藝複雜,從選料開始到最後燒制出制品,其間要曆經大巨细小72道工序。隨著科技創新和現代工藝的不斷完善,鈞瓷正在日益增添新的元素,重新煥發生命力。”許昌學院地處瓷區,該校美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李維維一直在思考,如何才气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鈞瓷、愛上鈞瓷。

多年來,許昌學院聚焦鈞瓷等當地特色文化産業,一體推進人才培養、服務社會和推進區域文化傳承創新,成效可圈可點。

2007年,許昌學院圍繞地方文化産業發展需求,聯合市政府、鈞官窯址博物館建设産品設計(陶瓷)專業。2008年,一門與傳統課程有諸多差异的“鈞瓷設計”課悄然上線。

“我们希望通过课程,实现对钧瓷文化的活态传承,使學生在掌握钧瓷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用设计讲好中国故事。”身为“钧瓷设计”课程卖力人的李维维说。

如同鈞瓷獨特的“窯變”,“鈞瓷設計”課程也在積極尋求課程革新的“破圈”生長。

“變”首先體現在學習空間上。課程組把教室搬到瓷區,把“鈞瓷燒制技藝”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孔相卿、任星航、楊曉等大師請進課堂,現場搭建錄影棚,並將優質課程上傳到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

从校内到校外,从线下到线上,带来的不仅仅是物理空间意义上的变化,更带给了學生对钧瓷艺术特点和钧瓷生长状况的深入思考。

“变”还体现在教学设计上。课程接纳“线上慕课+线下行业专题研讨+线下瓷区创作实践”混淆式教学模式。在这门课上,學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钧瓷作品、体验烧制历程;教師在教授工艺的同时,勉励學生用年轻的话语方式标注作品。

2021级产物设计专业學生王亚琦很喜欢这门课程,“课程包罗线上和线下两部门,线上老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内容解说,线下老师会带我们去钧瓷文化博物馆旅行,用真实的案例进行教学”。

“这门课程成了很受年轻學生喜欢的‘宝藏’课,除了本校學生,另有许多外校學生和社会人员也加入进来,截至目前,已经有4000多人加入这门课程。”PP电子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少华说。

“鈞瓷設計”課的“窯變”遠未結束,許昌學院與地方雙向賦能致力于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正在實現“加速度”:學校聯合企業展開科研攻關,首創鈞釉外貌納米塗覆和納米摻雜微相調控技術,積極推動鈞瓷産業發展;建设垕土陶瓷産業學院,鈞瓷産業鏈、設計創新鏈、人才培養鏈正在越发有效地銜接……

“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缔造性转化和创新性生长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对于高校来说,我们要树立起基于时代要求的高度文化自觉和责任继续,坚持‘两个结合’,回应时代所需,通过凝练学科特色,打造特色课程,推动产教融合,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积极引导青年學生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中主动继续作为。”PP电子学院党委书记郭涛说。

《中國教育報》2024年05月06日第2版

新聞鏈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4-05/06/content_638658.htm?div=-1

PP电子学院地址:中国·河南·PP电子市八一路88号 邮编:461000 电话:0374-2968866 招生致电:0374-2968818

PP电子学院信息化治理中心 制作 意见与建议请发邮件到 wlzx@xcu.edu.cn      豫ICP備08001014號 豫ICP備08001014號

豫公网安备 41100202000119号 豫公网安备 411002020001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