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學院在貫徹落實黨的全面發展教育方針的過程中,遵循教育規律,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逐步完善面向人人的五育育人機制,紮實推進通識教育革新。
達成通專融合的通識課程價值共識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基础任务,坚持“通专融合、全面生长”的理念,增强顶层设计,全面推进教育教学系统化革新,切实推动“五育并举”教育实践。学校先后修订《PP电子学院通识教育课程治理措施》《PP电子学院通识教育革新方案》,召开通识教育事情大会,构建“五育”之间纵向衔接、横向领悟、相互渗透、相互协作的关系体系。宽大教師深刻认识到强化通识教育的须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认识五育并举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目标和立德树人基础任务的实践机制。
形成相容共生的通識課程體系花样
学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连续建设通识焦点课程体系,将学科知识教育转变为融通教育,在设计时充实考虑“五育”相容共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课程中心引导学院开设茶艺赏析、剪纸艺术与欣赏、插花艺术与实践等富有地方特色和学科优势的艺术实践类课程,突出艺术性和实践性,着力培养學生的审美能力;支持学院开设攀岩与高空项目、户外生存教育—桨板等体育类课程,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育人功效;勉励教師结合本学科特点开展劳动教育,如行走环保课堂、室内鉴赏植物栽培与养护等劳动教育课程。支持学院和教師转变传统单一学科教研的组织要领,凭据育人的需求开发融合课程和跨学科教学,全面提升學生的综合素质。
構建靈活機動的通識課程新形態
灵活调整通识选修课课程学分,开设紧缺的实践性课程。学分0.5—2学分不等,上课时间由牢固时间调整为不限制时间,教師可以凭据需要选择适宜园地。实践类通识课程逐步探索出了“课堂精讲+校内实战+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模式。2023年,实践类通识课程《项目式写作》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4年,通识研学课程《行走PP电子·感悟中原》,改变通识课程单一授课主体,凭据通识课程内容组建名师团队,邀请钧瓷文化、社火文化、农耕文化、汉魏文化、中医药文化方面的专家配合为學生授课,拓展课程深度与广度,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纽带,启发學生融汇领悟、思考问题的能力。
實現線上線下通識課程良性競爭
引入线上优质通识课程资源,扩大學生自主选择课程权,实现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之间的良性竞争。一方面,发挥网络课程平台的资源优势,依托中国大学慕课、超星等教学平台,面向全体學生开放网络课程资源,保证线上课程供应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实施邀请制,打造名师名课,切实提高线下通识课程质量。每学期课程中心宣布线下通识课程开课指南与目录,指导教師开课建课,所有课程需经过严格的审查方能开课。教師要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和合理的实施与考核方式来引发學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吸引學生选课。學生则可以自主计划学习路径,自由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新聞鏈接:https://jyt.henan.gov.cn/2024/04-16/2979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