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南新闻2月27日电 “天蓝地绿水清、村美院净家洁”。走进PP电子市建安区艾庄乡袁庄村这个昔日的省级贫困村,如今已是一幅景美人和的乡村新图景。
2015年8月開始,許昌學院結對幫扶許昌市建安區艾莊回族鄉袁莊村,並派駐第一書記和駐村事情隊。學院充实發揮自身優勢,整合幫扶資源力量,爲袁莊村的發展注入新動能,助力袁莊村走向鄉村振興快車道。
發展特色産業強村富民
“羊肚菌的發菌期對溫度、濕度和光照通風的都有嚴格要求,地表溫度要在13度以下,濕度控制在85%左右。”在位于艾莊回族鄉袁莊村的建安區立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食用菌大棚裏,許昌學院派駐到袁莊村的駐村第一書記王宏偉,一邊打開手機燈光检察菌絲長勢情況,一邊對農戶進行技術指導。
據了解,立源農業從2014年開始種植香菇,但是規模較小,産值産量都在低位彷徨。2022年11月,王宏偉到袁莊村擔任第一書記後,看見如此好産業發展不起來,急在心裏。他和村兩委積極協調,擴大企業流轉土地規模,引進羊肚菌種植培育技術,並幫助企業和農戶實現統一種植技術、統一質量標准、統一品牌營銷、統一包裝銷售。目前,立源農業流轉土地100畝,種植香菇35棚、羊肚菌150棚。
“羊肚菌畝産價值比香菇更高,我們企業發展了,也帶動村裏經濟。”據立源農業負責人袁建设介紹,公司生産規模擴大後,每年給當地村民增加地租收入10萬元,帶動周邊20名村民就業,實現增收20余萬元。
王宏偉深知産業興旺鄉親們收入才气穩定增長,因此,他把産業發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這邊種上羊肚菌,那邊又養起了一樣“稀罕物”。
在袁莊村産業扶貧基地,9座網棚,10座冷棚鱗次栉比。2022年底,在許昌學院支持下,基地由食用菌種植乐成轉型爲“豆丹養殖+食用菌種植”經營模式,主要經營豆丹養殖、育卵、銷售業務。
“王書記給我們謀劃的項目很是好,僅僅一年就見效明顯。”基地負責人袁高钊說,今年該基地計劃擴建至100畝,擴大豆丹養殖規模。
幾年間,食用菌種植、蔬菜種植、豆丹養殖、檔發加工、農機相助社,袁莊村的産業各处開花,200余名村民實現村內就業,在家門口就能把錢賺。
建設美麗鄉村服務群衆
在袁莊村的文化廣場上,廣場舞隊的村民們排練得熱火朝天;幸福院裏的象棋桌旁,下棋的、觀棋的村民圍得裏一圈外一圈。
“自從許昌學院的駐村書記們來到我們村,村裏發生了排山倒海的變化。”70多歲的老支書袁俊淼擺棋的时光,唠起了家常。“這幸福院就是許昌學院風景園林專業師生設計整修的。現在村裏路修通了、路燈亮了、井水甜了、樹變多了,老的小的都有休閑娛樂的地方,年輕人也能在家門口創業就業,生活越來越有奔頭了。”
近年來,許昌學院累計對袁莊村投入幫扶資金300余萬元,新修村內门路8.1公裏,安裝線杆宣傳板60架、路燈125盞,修建占地2000平米的文化廣場,打出40眼機井並配套農田浇灌設備,革新空宅綠化遊園7處,栽植果樹及綠植等觀光樹種1.2萬余株,美麗鄉村建設在袁莊村获得體現,鄉村真正變成了群衆的生活家園。
借助高校優勢助力人才振興
外強靠“輸血”,內強要“造血”,鄉村振興,關鍵在人。
王雄伟和同事们充实发挥PP电子学院专业优势、文化优势和师范教育优势,就校本培训、师范生教育帮扶、中小学师资培训等方面对袁庄村进行重点帮扶。相继开展大學生支教、暑期志愿服务、高考學生志愿填报咨询等运动,为推动地方基础教育高质量生长作出积极孝敬。
同時,設置“源習堂”農民大講堂,爲群衆講授黨建、鄉村振興、执法法規、農機農技、移風易俗、衛生醫療、文化體育、電子商務等課程,真正讓教育振興成爲鄉村振興的第一推動力。
9個年頭,4任書記,一任接著一任幹。許昌學院助力袁莊村補齊短板弱項,因地制宜發展産業,加速推進産業、人才、文化、組織等全面振興。如今的袁莊村,一派生態宜居、溫馨休閑、文明和諧的新型、美麗鄉村景象。
袁莊村支部書記袁運傑体现,許昌學院的駐村幫扶事情給村裏帶來了排山倒海的變化,村子美了,班子強了,人氣足了,袁莊村的發展一定一天比一天好。
新聞鏈接:https://www.ha.chinanews.com.cn/news/zx/2024/0227/517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