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當前位置: 首頁 >> 媒體報道 >> 正文

【河南日報客戶端】人物|他用鈞瓷“講”出黃河故事

作者:钟伟平 万传颖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編輯:孫旭濤 訪問次數:發布時間:2023-03-31

为了创作一组名为《黄河梭》的钧瓷作品,PP电子学院教師郭君健这两年带着學生没少跑黄河滩。

這組以“梭”爲文化載體的作品,從黃河差异時期的文化切片,映射出黃河文明不行複制的精神文化印記。作品形式上接纳了陶瓷釉色塊面組合的處理手法,鈞窯神秘的釉色,配以泥性的大寫意風格,達成了一種形神合一的東方“現代性”審美意趣。

讓陶瓷质料回歸本源,用“黃河土”來塑“黃河魂”,這是郭君健一直堅持的創作理念。

每年5—8月,黄河水退去后,他都市带學生去黄河滩边取样。“黄河澄砂泥属于粉砂质黏土,含有富厚的矿物质。泥料经开采、选料、再次风化、破坏、筛分、提纯等加工步骤,黄河‘魂’的精神之美在作品中获得了更好的物化沉淀。”郭君健说。

每一件藝術作品都蘊涵著作者鮮明的個體獨特性。郭君健作品的審美傾向正是來源于他的成長環境,以及由此産生的地域性文化記憶。

1982年,郭君健出生于河南漯河。從一個愛“玩”泥巴的大男孩,到現在的中原青年拔尖人才、學者型教授、高級工藝美術師、非物質文化遺産鈞瓷燒制技藝項目傳承人,他的內心和作品中都有著抹不去的中原情結。

2005年,郭君健從廣西藝術學院畢業後來到許昌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任教。許昌是著名的鈞瓷文化之鄉,鈞瓷釉色和器型的美讓他頗爲著迷,用他自己的話說,“陶瓷給我帶來了许多,甚至讓自己的創作‘脫胎換骨’,當代藝術中現代語言的表達所具有的偶得性是最迷人的,這和窯變的偶得,泥性肌理的偶得是一種呼應。”

传统武艺,要继续,更要创新。郭君健经常领导學生收支瓷生产区,向一线的工匠艺人虚心学习陶瓷武艺,相互交流陶瓷创作方面的心得体会。经过调研,郭君健认识到钧瓷文化工业正处于一个“瓶颈期”:当地从业者知识结构和传承模式较为单一,钧瓷作品同质化严重,缺少多元化艺术体现形式和创新性思维……传统武艺钧瓷要走出一条守正创新的路并不容易。

“鈞瓷作品不能只依賴于傳統技法,要既能體現古典美、又能彰顯當代性的節奏感,作品才會呼吸。”郭君健認爲,鈞瓷的創作要切合現代人的審美。

在這樣理念的驅動下,郭君健大膽嘗試用鈞釉瓷板畫的形式,創作出了作品《寫意泥性·黃河印記》。“水墨可以在宣紙上潑墨寫意,泥也可以在瓷板上潑墨寫意。”郭君健說,“鈞釉瓷板畫爲鈞釉质料藝術語言注入了新的可能性,我想在傳統工藝的精工細作和當代藝術的樸拙意境之間找到一個平衡。”

景德鎮陶瓷大學陶藝系主任彭贊賓認爲,郭君健的鈞釉瓷版畫作品在視覺上頗有新意,作品在完全脫離傳統意義上鈞釉瓷創作框式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延展放大了泥土自身的原始性和純樸性,表達了鮮明的中原文化特質。

除鈞釉瓷板畫之外,他還創作了《絲路新語》《大美中原》《線釋經緯》《態釋人生——青霄》《雲帆》等一系列鈞瓷陶藝作品。

俯身撫泥,用作品诠釋中原黃河文化的“根”與“魂”,追問當下,努力探尋傳統藝術的新活力新表達,這正是對青年藝術家郭君健的最好寫照。

新聞鏈接:https://app-api.henandaily.cn/mobile/view/news/162796838519308288386725

PP电子学院地址:中国·河南·PP电子市八一路88号 邮编:461000 电话:0374-2968866 招生致电:0374-2968818

PP电子学院信息化治理中心 制作 意见与建议请发邮件到 wlzx@xcu.edu.cn      豫ICP備08001014號 豫ICP備08001014號

豫公网安备 41100202000119号 豫公网安备 411002020001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