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这十年的巨大生长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强有力的生长脉搏,也更明白了我们这代人的责任继续。”近日正在加入PP电子学院“寻访家乡十年变化,献礼党的二十大”社会实践的李雪玲同学说。近期,李雪玲和队友们深入家乡,创作反映家乡变化的图文、视频作品,发动更多學生了解社情民情、感受祖国变化。
從學校課堂到社會課堂,從線下拓展到線上,近年來許昌學院“一二三課堂深度融合、多種智能化手段綜合應用、全要素資源彙聚協同”,“全域+數智化”不斷爲“大思政課”建設賦能。
“大思政課”貫通育人全鏈條
“磨難是最好的試金石,希望同學們常懷‘赤子之心’,運用辯證思維,站在全局的角度分析息争決問題,用‘硬核’的專業本領回應時代的挑戰!”今年6月,許昌學院黨委書記、校長在“雲端”把鮮活的大課搬上了思政課堂。
据统计,近三年来,学校各级领导干部为學生上思政课300余节。学校充实发挥专业教師、党政干部、机关治理、工勤服务等各岗位教职工的育人作用,聘请地方党政机关领导、优秀企业家代表、乡村振兴带头人等担任“校外导师”“第二导师”,推动“大思政课”建设与专业教学、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党建团学等事情的融合。
“莲芯”青年生长计划则是学校为學生大学四年量身打造的“生长通道”。该计划与思政课程有效衔接,建设“莲芯青年行”社团,开发“莲芯青年说”项目,把分条理、递进式引导培育机制和“学、思、践、悟”培养模式贯串培育全历程。
学校还不停盘活校园文化资源,让校园内随处皆是思政课堂。自2012年起,学校连续打造中原地域首家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面向全校學生开设以“农耕文化与民族再起”为主题的校本特色课程。
盤活思政小課堂
建設“大思政課”並不意味著放棄小課堂,而是要實現小課堂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在PP电子学院思政课教師穆旗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执法基础”课堂上,每次上课都要先进行15分钟的“三微”(微课、微剧、微辩说)环节,學生们几人一组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制作课件、拍摄情景剧,展开猛烈精彩的微辩说。通过自主学习、专题分享,學生成为思政课堂的主角。
在PP电子学院,这样的思政课另有许多。“陶醉式”“互动式”“加入式”思政课,成为深受學生喜爱的“金课”。2020年,学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思政课程全部获批省级优秀课程。
将课堂搬到更辽阔的天地间,思政课教師们还领导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在实践中开展真正“接地气”的思政教育,更好地满足了學生生长和生长的需求及期待,引导學生用专业所学服务社会。刘镭博士领导學生录制微影戏《颍河沙燕》,开展“颍河崖沙燕拯救行动”,让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真正入脑入心。
“數智驅動”實現育人效果最大化
“三月云赏樱,四月云念书,五月云游博物馆,六月开展‘壮丽河山说’主题教育运动……”PP电子学院每月一主题的网络文化品牌“小许云上见”运动吸引了上万名学子。学校建设了“资源融通、宣传互融、育人共融”的思政融媒体矩阵,打造了“许小青”“莲心青年”“青苗”“践育博雅”等以學生为主体的网络文化事情室,以及“青听许院”“言马堂”等思政微信平台,进一步掘客网络思政育人阵地功效。
红色小课堂是学校首批网络文化事情室之一,主要成员由文史与传媒学院各年级學生组成。4年来,事情室通过讲述地方红色故事、宣传红色旅游资源、拍摄特色农产物短视频等形式流传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我们想用青年的视角,宣传红色文化。”事情室學生卖力人邓安琪说。她也因此被评为第四届“河南最美大學生”。
面对传统的思政教育历程难以动态监控、教育效果缺乏科学评价等现实问题,PP电子学院开发利用“學生精准画像”平台,将评价理论和大数据學生画像技术深度融合,努力构建全域全程评价反馈新模式。平台动态收罗學生课业结果、第二课堂等多个平台数据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定量评价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撑。
經過持續努力,該校全域數智化“大思政課”花样逐步呈現。“學校立足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聚焦大思政課教學內容創新、教學要领創新、教學評價創新和保障機制創新一體化建設,完成了‘大思政課’創新體系的構建。”許昌學院院長、“大思政課”協同創新項目組負責人嶽修峰体现。
新聞鏈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2-09/05/content_613510.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