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媒體報道

    媒體報道

    當前位置: 首頁 > 媒體報道 > 正文

    【河南日报】瞄准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开展研究性教学 PP电子学院:“OPCE”理念引领 产学研教科创一体化提升本科生创新能力

    作者:史晓琪 钟伟平 贾晓红  來源:河南日報 編輯:孫旭濤 浏覽量: 日期:2022-06-22

    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建設創新型國家,離不開創新人才培養。正在加速建設國家創新高地的河南,呼喚更多創新人才。

    然而,在現有教育教學體系下,不少地方高校本科生的創新能力未获得有效激發,還存在諸如“學生的創新能力水平普遍不高,與建設創新型國家對創新人才的需求相矛盾”“教師科研與教學兩張皮,與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産學研教科創一體化’要求相矛盾,教師的科研實踐因爲沒有足夠的研究生團隊支撐而受到局限”“傳統封閉的教學模式不能爲學生的創新追求和創新活動提供有力支持”等問題,建设一套全面提升本科生創新能力的教育教學體系,成爲解決問題的關鍵。

    直面地方本科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困境,許昌學院以科研反哺教學爲基本路徑,經過14年革新探索,構建並實施了理工科創新教育教學“OPCE”體系(Open,PracticalandCreativeEducation),將“開放(O)”與“實踐(P)”融入創新(C)教育(E)全過程。“在校內外多元協同的開放教學環境中,學校努力構建‘産學研教科創一體化’教學體系,以項目爲驅動,實施研究性教學,希望通過開放的創新實踐培養學生的開放性創新思維和綜合創新能力,爲地方本科院校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提供一份可供參考的方案。”許昌學院院長嶽修峰介紹。許昌學院深入開展研究性教學的革新實踐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效,獲得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结果特等獎。

    以科研帶教學、促教學,讓學生更多走出教室、走進實驗室,參與到研發活動中來,以科研式教育培養提升本科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許昌學院的探索創新正在釋放強大能量,爲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創新後勁的高質量人才賦能。

    問題導向,構建多元協同的創新教育機制

    “2007年,我們在(原)化學化工學院設置了一門‘開放實踐創新’課,選拔部门本科生進入實驗室,嘗試以導師制的形式訓練本科生的科研和創新能力。結果,學生的踴躍水平超出了老師的想象。”許昌學院化工與质料學院院長張豔鴿說,“我們這才意識到,長期以來本科生的內心對創新的渴望在某種水平上是被忽視的,這給我們很大觸動,讓我們下決心帶領本科生開展科研活動。”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僅靠一門課程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成系統。”許昌學院副院長鄭直深知,教育機制的創新是從根上解決問題、激發內生動力的關鍵所在。

    14年來,從一門課拓展爲課程體系,由原來部门學生參與變爲全員參與,許昌學院“OPCE”理念嘗試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的窠臼,以開放的教育思維爲指引,通過突出學生主體、突出實踐和創新的教學體系的構建,爲學生打開一扇接觸科技創新新思想、新要领的大門,以教師創新性研究引領和帶動學生主動思考,開發學生創新性思維,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點點探索創新,一步步實踐完善,許昌學院構建了多元協同的創新教育機制。

    構建校、政、企、所多元協同的組織架構。與當地政府簽訂城校共融戰略相助協議,政府每年投入資金支持學校與69家地方知名企業開展深入相助,爲本科生參與創新實踐項目提供廣闊平台;與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鄭州分所等科研院所簽訂協議,配合提升本科生科技研發能力。

    搭建校內、校外雙導師隊伍建設的立交橋。校地聯合共建本科生創新實踐導師隊伍,通過高校教師進企業、企業及高校學者專家進課堂,共選派博士、教授100余人到企業挂職,聘請企業高管和研發人員100多人擔任校外導師。

    打造开放共享的创新实践平台。与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中原学者事情站等校内外协同创新平台590个,以此作为创新实践教學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由校内外导师配合领导本科生团队全程加入平台的纵、横向研发课题。每年立项种种本科生加入的开放项目1600余项。

    構建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制度體系。實行本科生全員導師制,保證每位學生都配備有導師,實行實驗室開放制度,全校各級各類實驗室全部向學生全天開放,爲學生開展創新實踐活動提供充实的活動場地保障。實行科研反哺教學專項課題治理制度,資助教師將科研结果編入教材、帶入課堂、融入項目。實行創新實踐结果獎勵辦法,對獲得高層次創新结果的學生團隊和指導教師均給予一定的獎勵。

    著眼未來,構建開放性創新實踐教學體系

    “‘OPCE’體系的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新技術元素的探知能力、知識與技術的集成能力、創新組織的宏思維能力和技術反思能力這四個能力的交织融合上,也就是要面向生産實踐,去培養敢于提出問題、勇于創新,善于解決問題的人。”鄭直說。

    圍繞創新人才培養目標,許昌學院在課程設置、教學模式、人才培養方式等方面下功夫,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構建一以貫之、內容融通的開放性創新實踐課程群。許昌學院教務處處長高遠浩介紹,學校設置了貫穿本科學程的“開放平台實踐課”,將其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以項目爲載體開展層層遞進、逐步提升、四年貫通的“三層次金字塔式”創新實踐訓練。同時,以該課程爲貫穿主線,將“專業綜合實驗”“畢業設計”等十多門專業課程組合,構建依次遞進、內容融通的創新實踐課程群。此外,還打破傳統課程體系架構中課程與課程之間的隔離,將理論學習、技术訓練、科學探索、技術革新以及行業實踐有機融合。

    實施師生雙向驅動的研究性教學。許昌學院打破傳統封閉的課堂教學時空壁壘,貫通教學活動與科研創新活動,實施本科生全員導師制下的研究性教學。以科研反哺教學,全體教師同上一門課,利用實驗室、工廠、研究所、校企協同創新平台等校內外一切可以利用的平台資源,由校內外導師配合帶領學生全員全程深度參與教師科研尤其是橫向科研,開展跨學科、跨學程的真實項目研究。學生從大二開始,每學期完成一篇研究進展報告,每年提交一篇學年論文,畢業前將研究结果形成畢業設計、科技論文、學科競賽獎、專利等創新结果,實現理論與實踐、線上與線下、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相融通,實現産學研教科創一體化推進科教、産教深度融合,使教師科研活動與創新實踐教學活動融爲一體。教師研究引領教學,學生創新助推科研,實現了師生雙向驅動、團隊相助、朋輩相助互促和學生自我治理。

    科研和教學的融合,一方面解決了地方本科院校長期存在的科研與教學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爲科教、産教協同育人,構建“産學研教科創一體化”人才培養機制提供了新模式,更好地滿足了新時代國家對創新科技人才的需求。

    科研和教學的融合,還在無形中産生了一種新的雙向作用力,受益的不僅是學生,“OPCE”體系最終實現了良性互動——在全面推動創新型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的同時,教師團隊的科研能力也在不斷提升,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項目數明顯增加。本科生參與的項目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許昌學院爲第一完成單位)、河南省專利獎。

    用好指揮棒,構建能力導向的開放多元學業評價體系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偏向,是樹立正確辦學導向的指揮棒。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爲檢驗學校一切事情的基础標准,通過構建能力導向的開放多元學業評價體系,用好評價指揮棒,也是“OPCE”體系的一個重點。

    許昌學院打破傳統單一的評價形式,將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知識水平評價和創新能力評價相統一,突出評價內容、評價方式、評價主體、評價標准的多元化,將學生在創新實踐過程中表現出的文獻檢索、大型儀器設備操作、方案設計、數據分析、論文整理、問題解決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持之以恒的科學精神、社會關懷的工程宏觀思維能力等多維要素全部納入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造學業評價體系數字畫像模型,使學業評價由只注重知識學習结果的終結性評價轉變爲注重過程和情感、能力的多元化評價,爲每一位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個性化發展空間。

    耕作不辍,碩果累累。

    這收獲,凝聚在一個個喜人的數字裏。5年來,許昌學院理工科學生獲“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各類省部級以上學科競賽獎勵2517人次,其中國家級獎勵619人次;獲批專利157項,其中發明專利79項;發表論文204篇,其中中文焦点和SCI、EI等收錄論文130篇。

    這收獲,凝聚在一個個青春擔當的身影裏。許昌學院本科生參與的橫向項目爲企業帶來了顯著效益,黃河旋風股份有限公司質量控制本科生團隊協作研發的“霧化一擴散新型合金粉制備技術”項目被評爲河南省産學研示範項目,每年爲黃河旋風新增銷售額1.7億元;疫情期間學生以創新實踐回饋社會,積極參與抗疫“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被共青團中央通報表揚,央視《朝聞天下》欄目報道;畢業生質量受到用人單位一致好評,许多畢業生在事情崗位上快速成長爲技術骨幹。

    這收獲,凝聚在一項項事關未來的改變裏。許昌學院14年的深度實踐,實現了“五轉變”“兩提升”,即課程體系由“知識導向”的“理論+實踐”版塊式結構轉變爲“能力導向”的“理論·實踐·創新”深度融合式結構;教學模式從“教師中心”的知識傳授模式轉變爲“學習中心”的研究式學習模式;學業評價由只注重知識學習结果的終結性評價轉變爲注重過程和情感、能力的多元化評價;教師角色由知識灌輸者轉變爲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相助者;學生角色由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爲探究活動的設計者和主動參與者。

    許昌學院黨委書記郭濤体现,創新型、應用型人才是推動科技創新與産業轉型發展的焦点力量,許昌學院將聚焦應用型人才創新能力培養,主動融入區域創新體系,滿足適應地方産業發展需求,爲實現“兩個確保”,助力中原越发出彩貢獻力量,爲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實施提供及格的人才支撐。

    新聞鏈接:http://dzb.henandaily.cn/html/2022-06/22/content_5739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