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琪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思想政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許昌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自2015年整合建设以來,充实發揮思政課主陣地、主渠道作用,緊緊圍繞高質量課程、高質量師資、高質量學生、高質量平台等四個“高質量”,依托學院特色,創新教學舉措,不斷完善“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的育人大花样,努力構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事情體系,致力打造高水平馬克思主義學院,培養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瞄准一流 完善体系
門門成精品
一流課程夯實育人基本。許昌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緊緊抓住“上好思政課”這個關鍵焦点,從教學要领革新、師資力量建設等方面不斷發力,打造出一批在全省領先的“金課”,成爲馬院踐行立德樹人任務的堅實基本。
目前,馬院的6個教研室中,有5個分別是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等5門思政通修課爲焦点的。一門課程對應一個教研室,爲完善課程體系建設、打造一流課程提供了有力支撐,结果顯著。
2019年,馬院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獲批河南省線上線下混淆式一流課程;2020年,該課程被評爲國家一流課程,實現了許昌學院國家一流課程零的突破。
精品課程全面開花。如今,馬院5門思政課程全部獲批省級優秀課程,其中《毛澤東思想概論》入選教育部精彩一課,《馬克思主義原理》成爲河南省精品課程,《思想政治與道德修養》獲評2020年許昌學院線上線下混淆式一流課程。
許昌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負責人說:“精品課程建設是將知識體系、教材體系轉化爲學生價值體系的重要載體,‘十四五’期間,我們要把5門思政課程全部建設爲省級一流課程,爲辦好思政課打下更牢固的基礎。”
一流專業培養一流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是馬院目前唯一的專業,專業雖然體量不大,但形成了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思政人才的特色,緊緊圍繞學生高質量就業辦精辦優,讓每一個從這裏畢業的學生都能成爲棟梁之材。
近年來,許昌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堅持雙管齊下,全力推進卓越思政人才培養,一手抓以專業知識爲焦点的研究能力培養,一手抓以師範生技术爲焦点的運用能力培養,通過定期舉辦“博士論壇”、說課講課大賽等品牌活動,促進學生知識水平和科研能力雙提升,爲社會輸送了一大批優秀的思政教育人才。
创新思维 革新教学
課課有特色
“壯烈犧牲的士兵是高尚的,散盡千金救國的慷慨人士是高尚的,我們普通人,怎樣才气成爲一個高尚的人呢?”前幾天,許昌學院2020級曆史系學生施紀何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执法基礎》課堂上就“樹立高尚理想信念”進行主題分享,這樣一段激昂的現場“微課”,配合著采訪了许多同學的“微劇”播放,引起了同學們的強烈共鳴和深深思考。
如今,這樣有滋有味、有聲有色的思政課堂已經成爲許昌學院同學們口中津津樂道的話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馬院作爲全校思政課焦点力量,全力推進教學要领革新,老師們不斷創新思維,結合自身優勢“各顯神通”,接纳線上線下結合、拍攝微劇、進行辯論、開展行走課堂等豐富多彩的形式,變“幹巴巴的說教”爲“熱乎乎的教學”,充实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帶給他們有深意、有新意、有活力、有張力的學習體驗。
慕旗娟老師的“三微”教學,將微課、微劇、微辯論融入課堂中,每次上課都要先進行15分鍾的“三微”環節,同學們幾人一組選擇感興趣的話題制作課件、拍攝情景劇,展開猛烈精彩的微辯論。自主學習、專題分享,學生成爲思政課堂的主角。
劉鐳博士帶領學生錄制微電影《颍河沙燕》,通過實地調研、拍攝,開展“颍河崖沙燕拯救行動”,讓建設生態文明的理念真正入腦入心。
除了創新課堂形式,馬院老師們更是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將課堂搬到更廣闊的天地間,在實踐中開展真正“接地氣兒”的思政教育。
在鄢陵建業綠色基地中,一群朝氣蓬勃的講解員吸引了许多遊客的注意。這些來自許昌學院的大學生義務講解員,借助鮮活的農耕圖片,通過聲情並茂的講解,讓各人感受到了中原農耕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
到紅色教育基地,傳承紅色基因;到都市建設現場,感受時代發展脈搏;到農業示範基地,體悟農耕文化的延續……馬院圍繞革命精神、生態文明建設、“三農”等理論問題,在許昌周邊精心布點,建設了10多個大學生思政課實踐基地,不斷推動“行走的課堂”走得更深更實。
學生深度參與變被動接受爲主動學習,實踐教學、課堂創新與學生專業特點緊密結合,教學過程規範化、內容專題化、手段網絡化、實踐常態化,更好地滿足了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需求及期待,引導學生用專業所學服務社會。
导师下沉 盘活资源
處處有思政
作为全校思政教育的焦点力量、落实立德树人基础任务的主渠道,PP电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紧紧围绕学校辦學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探索独具特色的思政教育前伸后延,以及笼罩全校的思政课导师制,不停盘活校园文化资源,实现随处是思政课堂,时时有思政老师,努力构建全院大思政花样。
推行思政教育導師制,买通思政育人的“最後一公裏”,讓老師真正走近學生、貼近學生。
以提升《形勢與政策》教學效果爲重要突破口,馬院將所有從事思政教學的教師下沈到全校18個院系,充實到班級,貫穿大學四年,學生關鍵的“拔節孕穗期”,思政課老師一直都在。
作爲院系思政教育導師,每位老師要與院系《形勢與政策》任課老師一起組織、指導線上學習,進行線下輔導等,隨時解答學生的疑惑。
同時,導師還會通過不定期召開學生座談會、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調查等,深入了解所分包院系學生的思想狀況。此外,導師還參與院系課程思政建設事情,指導和支持專業思政、課程思政建設。
許昌學院黨委副書記孫海說:“思政教育導師制解決了思政課教師教書與育人的兩張皮問題,同時充实發揮了思政課教師專業優勢,幫助專業課教師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提高課程思政的能力,爲實現全校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同頻共振起到了積極作用。”
思政教育導師制也讓思政教育的觸角不斷延伸,真正實現了全過程育人。
前伸到新生入學教育。大一新生踏入校門、開啓大學新生活時,馬院利用導師制,緊緊抓住入校教育的黃金期,增設“認識大學”專題,思政課老師第一時間出現在身邊,幫助新生認識大學、規劃大學,制止他們陷入迷茫。
後延至覆蓋大學本科四年。馬院將《形勢與政策》課擴展到大學四年,同時導師對自己所包院系負責到底,實現思政課教師在四年中全方位對學生進行引導,在關鍵期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的扣子。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課堂內外時時有思政老師的諄諄教誨,走在學校裏也能處處感受到校園文化的浸潤。
作爲馬院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中原農耕文化與鄉村發展研究基地2019年被評爲河南省重點社科研究基地,基地由實體博物館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與中原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中原農耕文化研究中心組成。其中,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不僅是許昌學院的文化建設高地,而且已成爲許昌市一張亮麗的文假名片。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共收藏了3500件(套)展品,全面展示了中原地域传统农耕文化的起源和嬗变,一件件农具、一个个老物件、一段段影像,不仅是农耕时代的珍贵影象,更是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和社会实践的生动教材。马院不停盘活農耕博物館文化资源,用活学生身边的思政教材,使其成为最重要的思政实践课堂。
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名譽館長汪慶華体现:“農耕文化蘊含了中華民族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範,將文化資源轉化爲價值資源,讓學生在尋根溯源中凝聚共識,體悟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傳承,這樣的思政課有物有情、具體可感,深受學生歡迎,已經實現了全校學生實踐教學全覆蓋。”
党建引领 强化师资
人人會育人
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許昌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以黨建爲引領,不斷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從源頭上提升師資隊伍水平,形成了一支政治素養堅定、理論素養深厚、視野寬廣、品格高尚、能力過硬的思政教師隊伍。
中原農耕文化與鄉村發展省重點社科研究基地以“中原農耕文化與鄉村發展研究”爲主題,獲批“河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立項。同時,圍繞中原經濟區發展戰略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積極主動服務于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決策,以中原優秀傳統農耕利用與鄉村發展研究爲重點,開展高層次的決策咨詢、助力地方經濟發展。
科研上的不斷提升強化,反過來對思政教學也起到了巨大的反哺作用,逐步形成思政教育教研一體化,培養出一大批“可信可敬可靠、樂爲敢爲有爲”的優秀教師。
近年來,馬院教師中7人獲得全省教育系統教學技术一等獎,並被授予河南省教學標兵榮譽稱號;在全省首屆思政課課堂教學大賽中,兩位教師分獲二等獎;孫希芳老師在全國首屆教學展示活動中,榮獲思想道德修養與执法基礎二等獎。
目前,在馬院思政課教師隊伍中,黨員占比達到95.7%,基層黨組織建設完善,先鋒帶頭作用不斷凸顯。在推進隊伍建設工程中,馬院開創了“雙帶頭人”制度,即教研室主任和教學黨支部書記配合帶頭推動思政教育事情發展,充实發揮組織引領作用,讓思政課教師隊伍德才兼備。
“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許昌學院將繼續准確掌握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事情的新形勢新任務,探索高校思政教育事情的新思路新途徑,牢記高等教育初心使命,忠實履行立德樹人職責,著力構建高水平應用型大學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完善‘三全育人’大思政事情花样,爲培養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貢獻更鼎力大举量。”許昌學院黨委書記闫紀建說。
新聞鏈接:http://hnrbpaper.dahe.cn/html/2021-07/02/content_5037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