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爲啥能成爲“中原學者”?
给钧瓷加入纳米技术,釉色体现越发细致精微; 生长系列新型光电能源质料,科研结果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记者 王利辉 肖涛 通讯员 鍾偉平
“中原學者”是河南省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工程的重要組成部门。6月1日,記者從市科技局獲悉,許昌學院副院長鄭直教授入選“中原學者”,鄭直團隊科研结果獲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這位出生于許昌,成長于許昌的學者,在科研上有哪些高着兒?
讓傳統鈞瓷藝術
與現代納米科技結合
對于納米,许多人都聽說過這個詞,但真明白的沒幾個。“假設一根頭發的直徑是0.05毫米,把它軸向平均剖成5萬根,每根的厚度大約就是一納米。”致力于納米結構质料設計與應用研究的鄭直介紹,納米技術的發展帶動了與納米相關的许多新興學科,有納米醫學、納米化學、納米電子學、納米质料學等。
鈞瓷是許昌的文假名片,也是重要的文化産業。近年來,鄭直教授和其團隊將納米质料與傳統釉料相結合,將納米結構的呈色元素引入鈞瓷釉中,通過優化釉燒工藝參數研制出釉質溫潤的出戟尊、仰鍾式花盆、菱花式三足花盆托等仿宋鈞官窯系列産品,以及光致變色等效果的系列功效性鈞瓷,實現了鈞瓷燒制的技術突破,並顯著提高了制品率。授權專利“一種通過外加納米质料在氧化氣氛下燒制鈞瓷的要领”,已轉讓給河南大宋官窯股份有限公司。
此外,鄭直團隊還利用納米技術,乐成研究開發了具有獨特藝術效果的鈞陶瓷釉——結晶釉。
“鈞瓷生産行業裏有這樣一種說法,‘一種好釉可以吃一輩子’。而鄭直團隊研發的‘納米鈞瓷’,因納米质料具有外貌與界面效應結合好,外貌能量高的特點,使釉質更溫潤,把鈞瓷的天藍、天青等純淨釉色展現得越发細致精微。”大宋官窯相關負責人說。
舍棄優渥待遇
回抵家鄉潛心研究“納米”
1967年出生的鄭直教授,是一名許昌人,本、碩、博分別就讀于華中師範大學、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2005年,鄭直教授放棄了多数会的優渥待遇,選擇回到許昌學院事情。
“回到許昌學院,一是想利用所學報效家鄉,二是被河南省重視科技的決定所感動。我回到許昌學院後,學校投入上千萬元,在許昌學院率先組建了外貌微納米质料研究所。”鄭直回憶。
扎根PP电子,郑直教授近年来取得了累累硕果。目前,他担任河南省微纳米能量储存与转换质料重点实验室主任,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完成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子课题。他主持完成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省部级项目7项;围绕纳米表界面调控研究,以第一发现人获得授权国家发现专利23件,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96篇,包罗美国化学学会会志《J.Am.Chem. Soc.》等国际顶级期刊。作为第一完成人的“纳米表界面低温调控与光/电催化效率增强”项目,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基础研究类)一等奖。
鄭直教授和其科研團隊的主要研究偏向是納米表界面調控研究。“我們接纳低溫軟化學要领,發展了納米表界面的精准調控战略,解決了光電轉換、光催化、光電剖析水過程中的共性科學問題;首次報道了硫化銀雜化薄膜太陽能電池,在全室溫下制備,具有超高的電流密度和穩定性,只有幾百個納米的活性層,爲清潔能源利用提供了一種很是有前景的方式。”鄭直教授說。
科研反哺教學
本科生可挑科研“大梁”
2013年,許昌學院向應用型轉型提速,在外貌微納米质料研究所的基礎上,正式建设了新质料與能源學院,“河南省微納米能量儲存與轉換质料重點實驗室”“河南省國際聯合實驗室”等優勢科研平台先後“落戶”。
在培养人才方面,该院把科研优势反哺到教学中,构建了开放实践创新教育体系。本科生可以直接加入教師科研创新事情,甚至挑起科研“大梁”。“凭据计划,學生从大二开始进入教師科研实验室,实行项目化治理。一般情况下,每位老师带3至4名學生,凭据教師研究偏向和學生自身兴趣,师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郑直介绍。2020年,这一教学结果被评为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结果奖特等奖。
近年来,该院在校本科生加入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现专利27件。此外,科研和教学的融合在无形中发生了一种新的双向作用力,受益的不仅是學生,教師团队近年来也获得了近3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除了郑直教授入选“中原学者”外,郑直团队中的何伟伟教授也乐成入选“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