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許昌學院排練場,短促有力的“到”聲此起彼伏,身姿挺拔的身影如松耸立。這並非軍營晨練,而是“劇有未來”退役大學生公益舞台劇團獨具特色的排練開場。今年盛夏,這支由退役大學生士兵組成的團隊,攜原創思政話劇《爺爺的“老物件”》走進多地,爲逾千名中小學生及社區居民帶來“沈浸式”思政課。

圖爲《跨越時空的青春對話》劇照(許昌市楊根思小學演出現場)
“軍人身份對孩子們而言,自己就是旗幟與感召。”項目指導老師張晶晶道出團隊優勢。團隊將軍旅作風深度融入藝術創作,道具箱按戰備標准碼放,排練前點名雷打不動,日常行動盡顯隊列意識。這聲聲“到”,彰顯了紀律嚴明的“精氣神”,將軍人的堅毅、責任與擔當融入舞台演出和項目運營。“我們希望以榜樣力量,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信仰的種子。”項目負責人張彩閣闡釋初衷。

圖爲退役大學生士兵領誦《少年中國說》(許昌市楊根思小學演出現場)
本次巡演劇目《爺爺的“老物件”》,整合了《跨越時空的青春對話》等三部短劇。團隊以泛黃照片、斑駁魚鈎、滄桑樹皮爲情感載體,將五四青年的熱血、長征戰士的堅毅、焦裕祿的公仆情懷,串聯成60分鍾的動人篇章。團長史繼龍体现,魚鈎啓蒙孩童奉獻意識,照片寄托青年愛國志向,樹皮象征成年爲民擔當,團隊試圖用戲劇藝術鋪就一條精神的“長征路”。這一創新模式源于該校省級一流課程,實現了從課堂教學到公益實踐的轉化。

圖爲《焦桐下的思政課》劇照(長葛市後河鎮徐莊社區文化舞台演出現場)
劇目不僅舞台呈現精彩,互動環節也富有熏染力。“嘗草根”環節中,演員將微苦菜根遞給小觀衆,孩子們從新奇到凝重,課本上抽象的長征精神化爲切身體驗,引發深層次共鳴。

圖爲重現長征艱苦歲月的“嘗草根”場景(許都大劇院演出現場)
7月4日晚的徐莊社區,演出尾聲,退役大學生突展軍體拳,幹淨利落的動作掀起陣陣驚呼。隨後開展的“軍體拳教學”,孩子們學得認真赤誠。夜深了,數百個孩子挺直腰板,齊聲誦讀《少年中國說》,稚嫩堅定的聲線彙成清亮聲浪,穿透心靈,這是他們銘記曆史、立志報國的莊嚴承諾。
“我們的目標不僅是延續,更要深化拓展。”指導老師張晶晶堅定体现。團隊正籌備建设“紅色戲劇工坊”,以退役大學生爲焦点、專業師資爲支撐,系統化開發適用于多場景的思政主題劇目庫,構建常態化演出與教育活動機制。“讓紅色基因借助藝術力量紮根生長,是我們不變的使命。”項目負責人張彩閣展望道。

圖爲退役大學生士兵的“軍體拳教學”(長葛市後河鎮徐莊社區文化舞台演出現場)
許昌學院“劇有未來”項目,以退役大學生爲載體,以戲劇藝術爲形式,探索出一條將軍旅特色、藝術表達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公益實踐路徑。它爲青少年提供了觸及心靈的紅色精神洗禮,讓紅色曆史可感可知,使先輩的支付鮮活生動;爲退役大學生搭建了反哺社會、實現價值的平台,讓他們在新的舞台上續寫責任與擔當;更以其顯著的育人成效、創新的教育模式和可持續的發展規劃,爲新時代思政教育注入澎湃青春動能,讓信仰的種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發芽,綻放出絢麗的青春之花。(馮歡爽)
新聞鏈接:https://5g.dahe.cn/edu/20250723196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