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媒體報道

    媒體報道

    當前位置: 首頁 > 媒體報道 > 正文

    【許昌晨報】許昌法治故事,展示颍川文化

    作者:肖涛 邓莎莎 李佳乐  來源:許昌晨報 編輯:熊德蘭 浏覽量: 日期:2017-05-25

           

    王忠燦,許昌學院法政學院教師,2013年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博士畢業後到許昌學院事情。主要研究偏向爲执法史,教授中國法制史、外國法制史、刑事訴訟法、执法邏輯學等課程。圖爲王忠燦在央視錄制《执法講堂》(文史版)的節目。

    本报讯 (记者 肖涛 通讯员 邓莎莎 李佳乐) “前朝宰相之孙状告嫡母卷走全部家产,要再醮给刚刚卸任的当朝宰相。案件在审理历程中牵扯出在任副宰相。一个未亡人再醮为何关乎两位宰相?”日前,央视12套《执法讲堂》(文史版)栏目播出了名为《二相争婚》的节目,曲折的案情加上生动的讲述发人深思。

    這期節目的主講人是許昌學院法政學院教師王忠燦博士。除了已播出的6期外,他還將到央視繼續錄制14期《宋代奇案》。5月22日,記者采訪了王忠燦,聽他講述“從講台到屏幕”背後的故事。

    憑借激情與脫稿

    受邀到央視錄節目

    “我參加《执法講堂》(文史版)欄目的錄制,完全是機緣巧合。”王忠燦体现,2016年7月,在西北政法大學召開的青年法史論壇上,他進行了題爲《中國古代的田宅訴訟對當前的農村宅基地訴訟的啓示》的發言。當時,《执法講堂》的總編導正在現場篩選合適的主講人。因爲王忠燦講述有激情、語言流暢,是發言人中唯一一個脫稿的,所以總編導找到他互留了聯系方式。

    王忠燦說,當時,他正在研究國家級課題《中國古代的案例文化》,負責整理宋代案例。經過溝通,他挑選了幾個情節比較曲折、精彩的案例,試錄了一次就開始正式錄制。目前,《执法講堂》(文史版)已經播放了王忠燦主講的《二相爭婚》《北宋假欽差行騙大案》《北宋“帽妖”案》3個案例6期節目。隨後,他將參加《鐵釘案》《慶曆宮廷政變》等7個宋代案例14期節目的錄制。

    “作爲河南人和許昌學院教師,錄制完《宋代奇案》系列,我准備整理和篩選一批發生在許昌、由許昌人審判的典型案件,例如曹魏時期的滿寵、宋代的王平斷的案,通過《执法講堂》(文史版)向各人展示中原文化和颍川文化。”王忠燦介紹。

    借助節目

    促進傳統执法與現代执法融合

    王忠灿体现,中国古代执法体系已经消亡,《唐律疏义》《大清律例》等律法随着清末的革新不存于世;现在实施的民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都是从西方引进的。虽然中国古代执法体系消亡了,但是在这种执法文化之下形成的执法看法、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还在发生作用,人们不自觉地受它支配。中国现代执法体系虽然已经基本完成,但是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意识还需要一个历程。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中西执法背后价值看法和行为习惯的冲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普法,另一方面要促進傳統执法與現代执法融合。

    “中國古代执法體系中有许多東西值得傳承。例如,以清廉、清明、清正爲焦点的‘清官文化’,對現在的社會風氣包罗法官的職業道德都有直接的正面影響。另外,古代的檢驗、審判要领和調解藝術,對現代法治也有直接的借鑒意義。這是一個訴訟爆炸的時代,但是古代真正進入訴訟環節的案件是很是少的。”王忠燦說。

    “以古說今、以史爲鏡,《执法講堂》(文史版)主要講中國傳統执法文化。”王忠燦体现,他希望通過錄制的節目,把中國傳統执法文化中的精髓傳承下去,爲當下的法治社會所用。

    錘煉表述用語

    講課更受學生歡迎

    從2016年11月,王忠燦每個月都利用雙休日到北京錄制節目。談及面對鏡頭和面對學生的區別,王忠燦笑稱,上課的時候,他感覺更自在,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心情判斷有沒有须要對某個話題進行深入講述。

    “每個月最少錄兩集,最多錄六集。我每個月都要寫講稿,每集或许寫五六千字。學術研究和電視上傳播出來的東西纷歧個‘套路’,所以每次寫完要修改七八次,改完結構改措辭。在文雅和通俗之間掌握好平衡,盡可能讓老黎民認識我們研究中國傳統执法文化的结果,也是對我們研究領域的一種傳播。”王忠燦說。

    王忠燦体现,因爲對遣詞造句反複錘煉,他的表述技巧和思維能力获得提升。“我現在講一件事情和以前相比,邏輯更清楚,層次也更清晰。最近一段時間,我明顯感应學生的擡頭率比以前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