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开馆运行一年多来发生了较广泛的社会影响,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也获得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实肯定。近来,该馆在正规化建设方面又获得两项新结果:一是获得省文物局的正式批复,二是农博馆标识被国家出书局注册挂号。
省文物局2014 年8月4日印發豫文物博〔2014〕64号文件,同意PP电子学院设立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并提出了“依法科学规范办馆,不停增强治理、充实馆藏、提升展览水平,有效发挥社会教育和文化服务功效”的要求。文件同时抄送省教育厅存案。
2014年9月17日,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申请上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出书局的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标识注册挂号的文案获得批准,挂号号为:“国作登字—2014—F—00150883”(作品樣本見附圖)。標識內涵爲: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标识创意源于“后母戊大方鼎”。该鼎是商王为祭祀母亲戊而制作,出土于河南安阳,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鼎立中原”“镇国之宝”之美誉。由此鼎创意而成的标识最具中原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意义。图案中两个变形篆书“人”字呈虔诚祭拜状,体现对中原祖先的崇敬与缅怀;以两个“人”字为主要设计元素紧密结合组成大鼎,蕴含了“以人为本”、“忠国孝亲”、“家庭和諧”、“崇德重義”等中華民族傳統理念;中間爲麥穗,上方“鼎耳”爲炊煙,顯示“民以食爲天、國以農爲基”的農耕文化精髓。
这两项结果标志着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在正规化博物馆建设的门路上不停迈出新法式,同时也为农博馆连续抓好深化建设注入了新动力。我校建设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不仅体现了可贵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而且也切合我校深入推进转型生长,强化社会服务功效,努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科技大学的生长要求。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整合校内外有关资源,形成强大协力,在“一体两翼”的涉农研究偏向上连续努力,不停取得新结果。